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

生日不吃生日蛋糕

  過去我們替孩子慶祝生日,基本上都是跟從習俗,買一個生日蛋糕到家中一起吃(通常我們只買一個小型生日蛋糕,但不插蠟燭,也不需要許願)。其實,我們也不大清楚在生日吃生日蛋糕的淵源。

  他們在幼稚園的生日會中,會吃生日蛋糕。近幾年,兩個女兒也曾被邀請參加同學或其他小朋友的生日會,也會吃生日蛋糕。因此,孩子們好像習慣了在生日時吃生日蛋糕。

  我和妻子在小時候的生日,都甚少機會吃生日蛋糕。我們也不想孩子們有一個思想,以為在生日非要吃生日蛋糕不可。因此,有時候在我和她的生日時,會改買鮮果撻(fruit tart),又或者在平日也買一個生日蛋糕來吃。今年六月在我自己生日時,也沒有買生日蛋糕(我自己也不一定要吃生日蛋糕,過往買蛋糕,主要是因為孩子們喜歡),而轉買另一種食品。結果,孩子們也很喜歡吃。到了十月,妻子生日時,她說也不用買生日蛋糕,不如全家一起在外面吃一頓特別的晚飯。

  到了十一月,小女兒告訴媽媽,她在生日不想吃生日蛋糕,因為她吃厭了,她想改吃另一種喜歡的食品。到了她生日當天,妻子就特意買了她喜歡的食品,除了買給她,也買給大女兒和小兒子。

  當兩個女兒放學回家,做好功課,在吃完晚飯後,我們就給小女兒慶祝生日,把她喜歡的生日食品拿出來,這種食品,是大女兒和小兒子也喜歡吃的。

  結果,小女兒過了一次不一樣的生日,是沒有生日蛋糕的生日。她吃着所喜歡的特選食品,非常滿足。大女兒和小兒子也吃得津津有味。我和妻子替小女兒高興,因為她跳出了生日必須吃生日蛋糕的傳統思維。

  註:這篇網誌是在11月11日想起要寫的,基本重點已構思好,但一直沒有寫,到了12月8日晚才完成。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計時--給孩子活動時間立界線

  忘了是從甚麼時候開始,我用電子手表計時響鬧功能來讓孩子知道要停止活動,許多時候都是很奏效的。

  這樣的方法讓孩子們有心理預備,當手表或計時器響起來時,他們就要停止活動。孩子們也習慣了這種方法。

  我想最初大概是當大女兒還幼小的時候,我們帶她到遊樂場去,到了差不多某個時候就要離開,但她總是想多玩一下,不願意離開。結果,走的時候常常是帶着不愉快的心情,大女兒哭哭啼啼,我們也會生氣。

  後來,我開始先給大女兒說,再玩若干分鐘就要離開,手表響起來就表示時間夠了。想不到的是,當手表響起來,大女兒就很快停止活動,乖乖地跟我們離開。因此,後來我對待二女兒和小兒子也是一樣,並且有同樣的效果。

  甚至如今對三歲多的小兒子說要停止活動,收拾玩具,他也會說:「計時!」來回應,我便使用手表的時間倒數功能,當手表響起來,他就會收拾玩具。(他不理會時間的長短,只要手表響起來,他就知道要停止活動。我會按情況決定給他多少分鐘,有時候是五分鐘,有時候是兩分鐘,甚至一分鐘。)

  大女兒和二女兒要使用電腦時(無論要上網或毋須上網),我們也是用這方法來給她們一個約束,讓她們在這界線中享受使用電腦的自由。

2010年8月20日星期五

小女兒籃球班考試取滿分


  沒想到個子比較矮小的小女兒愛上打籃球,暑假選擇參加籃球初班。(她最初接觸籃球,是在她姐姐之前參加籃球班之時。)

  雖然以她的高度,連投籃也有困難,但當我問她喜歡打籃球那一個過程,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全部!」

  妻子唸中學時熱衷於打籃球,她比較在行,至於我,連球例也弄不清,因此她說女兒有她的遺傳。

  有一次,她陪伴女兒一起到體育館,在旁邊觀看,了解教練怎樣教這些小學生打籃球,更想知道女兒學習的情況。她發現女兒是全部同學中最矮小的,年紀也最小,但看見女兒很享受整個學習過程,或許也有些潛質。另一位家長也說我們女兒打得蠻不錯。

  到了最後一課,教練要考核學員的技術。一看她的成績單,想不到她考取滿分,每個動作項目也達標。我本以為全部學員都是如此,便不經意地問女兒,其他同學怎麼樣了,她說有較高年級的學員不及格,我才知道這個成績單不是教練給她的鼓勵奬。

  小女兒告訴我們,她二年級選課外興趣班的時候,要繼續報讀籃球班。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女兒想開Facebook帳戶

  大女兒升上小一後,她便需要使用電腦及互聯網,因為學校為每個學生和家長都設立內聯網戶口,也把每天家課都上載在校方的網頁上(校方不想學生養成依賴的習慣,如今只向小一提供這項服務)。因此,我們便把桌上電腦搬到客廳,可以共用,也方便監察。

  去年我才開始使用Facebook,有時候我容許大女兒在旁邊觀看,她對這新玩意很感興趣。當她看見她認識的小朋友之照片的時候,尤其開心。她知道了比她大幾歲的表姐也有Facebook帳戶,她班中的有些同學也開了,就常常嚷着要我教她怎樣開一個Facebook帳戶。

  我和妻子談起這件事,都覺得不放心,怕她年紀太小,會沉迷其中,又怕她不懂分辨,胡亂與陌生人在Facebook結交朋友,所以總對她的要求有所保留。所以每次她向我重提這要求,我都說要跟她媽媽商量。

  後來,我在Facebook的幫助中心,知道原來要在Facebook開帳戶,有最底年齡的要求,用戶要至小十三歲才有資格註冊Facebook(見此)。按這要求,大女兒如今尚未有條件註冊的。心裏想如果她再提起,就跟她說這個要求。

  到了最近,大女兒再提出要求,因為她的班主任在Facebook也有帳戶,說同學們可以用Facebook 跟她結成朋友。

  有一個晚上,她再提出這要求。我提出一個條件,她願意接受。我便先替她開一個電郵帳戶(這是開設Facebook的先決條件),然後以這電郵來在Facebook開戶。當我如實把她的出生年月日輸入,果然,最終顯示了一句信息:「對不起,你不符合註冊 Facebook 帳戶的資格。」

  大女兒看見了這信息,便很失望。她問我可否隨便輸入一個出生日期,或者輸入我的出生日期,以我的名義來替她開戶。我回答說,不可以的,我們要學習誠實。

  感謝主耶穌,大女兒願意順服,並且沒有再嚷着要開Facebook帳戶。我很欣賞她願意順服的心。

相關文章:
Facebook新手的體驗

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孩子發高燒,是出玫瑰疹嗎?

  最近有一位做媽媽的基督徒很憂心地致電給我們,因她一歲的女兒發高燒,達攝氏四十度,這是不尋常的,醫生說可能是患玫瑰疹。由於我們有三個孩子,她想 我們的經驗較豐富,所以請教我們。

  當時是我接聽電話,而在我印象中,只有大女兒出過玫瑰疹,所以便告訴她,記得大女兒小時候也出過, 通常發高燒幾天,然後出疹,接着便康復。我也分享經驗說,如果孩子高燒,可以替她洗澡來降低體溫,另外又問,醫生有沒有給「塞肛」的退燒藥,如果有,則可 以在晚上入睡前用。

  後來,我告訴妻子,請她回電給那位媽媽,她們談了一段時間,妻子更詳盡地與她分享照顧患病孩子的經驗。之後,妻子 說其實我們三個孩子都出過玫瑰疹,不過我只記得大女兒那一次,可能那是為人父親第一次遇見這情況,所以印象比較深刻。

  我們也上網搜 尋,證實當小孩子有出玫瑰疹的徵狀時,有高度傳染性,不宜把孩子帶到其他地方,以免傳染給他人。當病童發高燒幾天,全身就會出紅色小點的玫瑰疹,然後那些 疹就逐漸消退,便會康復。妻子也把這些資訊提醒那位媽媽,原來她家中的電腦有問題,不能上網,所以無法搜尋有關資訊。

  我們為人父母 的,常常會面對孩子患各種不同的病症,多了經驗,但若時間久了,也未必記得那麼清楚。幸好,現在有互聯網,可以很方便地搜尋有關資料。當然,最穩當的是把孩子帶去看兒科醫生。

  感謝主,上週六在團契聚會中看見她抱着女兒一起出席,就知道她女兒已康復了。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稱爸爸作弟兄

  有一個女孩子,我和她的爸爸是很要好的,她出生的時候,甚至有人建議我把她收為契女(乾女兒),以示我和她爸爸要好的情誼。但我和她爸爸都不約而同地拒絕這個建議,因為我們覺得信耶穌的人都是神的兒女,在基督裏彼此已是弟兄姊妹,這個關係是最親的了,毋須再用加上地上的關係來使之更親。在基督徒之間把兒女作對方的契仔契女(乾兒子、乾女兒),反而會在弟兄姊妹之間造成親疏有別。除了地上倫常關係以外,我想基督徒之間不用加上這些關係。

  這個女孩子自小稱呼我作伯伯(因我比她爸爸大一歲),幾年前她清楚救恩,重生得救。她受浸時作見證,訴說她小時候怎樣犯罪(說謊、在家偷錢、……等),後來蒙聖靈光照,知罪悔改,甚至寫信給父母求原諒。聽說她講見證時,聲淚俱下,明顯是有厲害的聖靈工作。我聽了以後,為我的老友感恩。兒女有這樣明顯的重生經歷,實在是基督徒父母所嚮往的。

  自此以後,當這女孩子看見我,再叫我伯伯時,我告訴她,應該改口叫我弟兄了。她說叫了十多年,很難改,不習慣叫我弟兄。

  今天見到她,也談到這個問題。我說在教會聚會中,就叫我弟兄,在其他場合,就可以叫我伯伯。

  然後我說過去在教會有一位老弟兄,他的兒子在聚會中也是這樣稱他為弟兄。在家中當然會稱爸爸。

  我也對她說,我何等盼望我的兒女能早日稱我為弟兄。意思就是盼望他們早日清楚信仰,重生得救。


相關文章:
神並沒有孫子,祂只有兒女

2010年4月21日星期三

老花年輕化

  前幾天,新聞報道說現今香港眼睛患上老花的毛病的人越來越年輕,甚至有人三十五歲開始有老花。

  我知道這新聞時,很有共鳴,因為我正是其中一員。

  我並不是三十幾歲時有老花,而是在四十歲以後開始,那也算是很早了,可能是太多時間看着電腦屏幕。

  我本身在十幾歲時開始有近視,要戴眼鏡,但度數不太深。到了幾年前,看近的東西開始感到矇矓,不單是閱讀時,甚至在吃飯時,在飯碗中的菜也看不清。心想也許開始有老花了。

  過去,我一直聽說有一個說法,說近視的人若有老花,老花就會抵消近視,近視就會越來越淺。因此,我就以為我的老花會減少我的近視度數。但後來,情況越來越不理想,我看近的東西時,常常把眼鏡除下來。

  終於有一天,我決定去眼鏡店找視光師驗眼。一驗之下,確定我有老花,並且那視光師也破除了我的誤解。他說其實老花不會抵消近視,若不及早驗配合適的眼鏡,老花會越來越深。

  結果,我配了一副漸變鏡片的眼鏡,近視和老花的問題都可解決。這樣,就不用帶另一副老花眼鏡在身邊。

  眼鏡配了,但起初戴的時候很不習慣,尤其是在走樓梯的時候,很容易踏錯腳。戴了好幾天,覺得很不方便。所以,我便到同一間眼鏡舖配了一副近視鏡,不要漸變鏡片。寧願平常走路時只戴近視鏡,在看近處的東西時,才戴漸變鏡片的眼鏡。

  不過,後來我漸漸習慣漸變鏡片,便不想帶多一副眼鏡在身邊。

  我現在有老花的眼鏡已是第二副了,最近看近的東西也開始不清楚,不知道是不是老花的度數又深了。恐怕又是時候要配另一副漸變鏡了。

  若你看近的事物開始感到不清楚,不要等候了,應及早找視光師驗眼。若真是老花,延遲驗配合適的眼鏡,會使老花加深得更快。

2010年4月1日星期四

海洋公園的好安排--快速辦理臨時入場證

  
  昨天兩個女兒開始放假,我們一家五口到海洋公園遊玩。
  
  其實在幾個星期之前,我們已計劃在昨天去海洋公園。

  在農曆新年假期間,本來也打算去,但由於我們全家都感染了諾沃克類病毒(諾如病毒)腸胃炎,康復之後那幾天的天氣不佳,所以去不了。而早幾天看天氣預測,在十幾天的假期中,天氣最好應該是昨天。結果昨天的天氣尚好,兩個女兒也算是病癒,早上有點事情要辦,我們決定全家下午出發,雖然好像遲了一點,但兩三個小時也夠小孩子玩的了。也許有人不明白為何花錢只玩這麼少時間,因為我們家中有四名成員擁有全年銀卡入場證,用少於三次入場券的費用,就可以全年多次去遊玩,不用擠在一天內玩至筋疲力盡。

  我們從家裏出發,先坐地鐵,再在金鐘站轉乘海洋公園巴士直往,交通時間要大約一個小時。到達金鐘的巴士站,看見有巴士在等候,已有人上車,我們趕快追上去,希望是前往海洋公園的正門,而不是去大樹灣入口,因為大樹灣要經過好幾層好長的電動樓梯才到達山上,開始有適合小孩子遊覽及遊玩的機動遊戲。不過,我們上車後,就知道原來又是去大樹灣入口的巴士。雖然有點失望,但還是接受事實。

  到了大樹灣入口,要先替小兒子購買入場券,因為他3月初已足三歲了。本來沒有計劃替他買全年入場證的,但最後還是決定也給他買。站在售票處填好表格和付款後,就有一張臨時入場證給小兒子,只要離場前在正門辦理拍照手續,就可領取正式的入場證。

  拿着兒子的臨時入場證時,就想起要拿我、妻子和兩個女兒的全年入場證出來。但就在那時,我忽然醒覺,我忘記了帶那四張入場證!!那些入場證平常都放在常用的手提包裏,但昨天由於匆忙從家中出發,為了簡便,我沒有把手提包帶在身邊。那怎麼辦?要回家去取嗎?那等於是當天沒法進海洋公園了,因為來回也要兩個多小時,到時候已經關門了。我想像到三個小孩子必定大失所望,甚至為此而大哭。

  剛才替我辦理的那位售票處女職員,聽見我說沒有帶全年入場證,便告訴我可以在電腦查一下,要我把個人資料告訴她。她很快找到了我們四人的記錄,然後給我們簽發四張臨時的入場證,過程只需大約十幾分鐘。那太好了!這樣的安排實在很好,讓一些像我一様的「失魂魚」(常常忘記事情的人),能夠有出路,不至掃興。


  海洋公園這種彈性的安排,實在值得一讚。

  於是,我們一家五口歡歡喜喜地進去遊玩。


  到了六時多,我們要離場了,到了正門出口,我帶着小兒子在出口附近一個房間,辦理拍照手續,小兒子很合作,安靜地拍照,正式的入場證很快就辦好了。這年應該還可以全家出動,再到海洋公園遊玩。 

女兒遇上流感高峰期

  這一個多星期之間,兩個女兒先後發燒。

  結果大女兒上個星期一至星期五都要請病假,不能上學,留在家中休息。二女兒則在上個星期三和星期五,以及這個星期一和星期二都發燒,也不能上學。

  其實在兩個星期前,大女兒說三年級有一班裏面,有十多個同學病了,沒有上學。過了不久,她唸的那一班也開始有同學病了,老師安排他們的座位要隔行,並且要他們戴上口罩。

  可惜,在還沒有嚴格做預防措施以前,大女兒前個星期五下課回家後,開始有點發燒了。到了星期六,她的燒退了。星期日也沒有發燒。我們以為她沒有甚麼事了。

  怎知到了星期一早上,大女兒又發燒了,雖然那不算高燒,但為人為己,還是留在家中休息比較好。她的發燒是輕微的,有時候退了,過不久又來,所以有幾天都留在家中。

  小女兒星期一及星期二沒有發燒,到了星期三早體溫有點高過平常的,我們也讓她留在家中。星期四早上她的體溫也稍高於平常,但精神頗佳,仍活躍跳脫,所以後來也讓她上學。但到了星期五,她明顯是發燒了,所以要留在家中。

  到了星期五早上,大女兒燒退了,但卻說小腿很痛,甚至走路也有困難,所以也不能上學。

  她這樣的情況很少見,到了星期六也是如此,心裏有點擔心。我在網上輸「兒童小退腿肌肉痛」來搜尋相關資訊,後來找到一個網站,是可以在網上問症。把有關病徵輸入,稍後會有醫生作出診斷。情況就如「雅虎知識」一樣,有人提問,也有人回答,回答者會得分數。後來有一位「兒內科」的醫生回答,說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肌肉痛。

  我和妻子商量,考慮是否要把大女兒帶往急診,讓醫生診斷和接受檢查。也在團契聚會中交通出來,請弟兄姊妹代禱。本來想在聚會後回家把她帶往就診,但我跟妻子通電話時,她告訴我,女兒下午睡醒後,發現小腿肌肉疼痛已消退了。感謝主。

  至於小女兒,她的燒一直到第二個星期三才退。
  
  像這樣的情況,小兒子過往是最差的,但這次他卻是情況最好的。前個星期他有點流鼻水和咳嗽,到了這個星期,感謝主耶穌,他痊癒了。兩個女兒都有看醫生,小兒子次卻不用看醫生。

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錄音帶的處理

  自從CD及MD面世後,錄音帶已逐漸少人使用來錄音。等到MP3推出後,更是越來越少人使用錄音帶了,現在有不少人已沒有錄音帶的播放器,因此在可見的將來錄音帶應會全面淘汰。

  家中儲存了不少錄音帶,基本上大部份都是講道的錄音,其中有許多是過去從美國訂購的英語講道錄音, 講員包括江守道(Stephen Kaung)、藍培德(Lance Lambert)、史百克(T. A. Sparks)、DeVern Fromke等。這些錄音帶佔了不少空間,過往我用從宜家傢俬店買的紙箱來分類儲存。

  2003年 底我買了第一部MP3播放機,選購時特別挑選附有一種Line-in功能,可以從錄音帶播放機直接把音效輸出至MP3機,轉成MP3格式的 數碼檔案,儲存在電腦中,然後燒錄在CD或DVD光碟中。這樣,一來可以大大節省家中的儲存空間,二來可以把錄音內容保存得更長久,因為錄音帶若存放得太久,聲音會變,甚至無法播放。後來,這部MP3播放機壞了,去年再買另外一部,在選購之時,發現有很少機種有Line-in功能,最後仍選購了一款,價錢比第一部便宜了很多。

  轉錄成數碼檔案的錄音帶,應該可以棄置了,但又覺得很可惜,因為裏頭的信息是非常好的。後來,想到一 些聽英語的地區之基督徒會有用,例如:印度或非洲,可能其中仍有些人在用錄音帶播放機。但有甚麼渠道送給他們呢?

  我想起有一位基督徒是在印度宣教,可以託人問一問她。後來,得知她所在的地區,已很少人用錄音帶播放機了,都改用數碼播放機。

  雖然如此,我還是捨不得 把這些錄音帶丟掉。接著我想起,我認識一些尼泊爾裔的基督徒,他們也懂聽英語。所以我跟那裏一位年長的基督徒聯絡,原來他仍然用錄音帶播放機。我便帶幾盒 江守道弟兄和藍培德弟兄的講道錄音帶給他們試聽。及後,我問他覺得那些信息怎樣,他覺得很好。他也樂意接受更多這些講道帶。

  最近,一位基督徒有一些未用過的隨身錄音帶播放機(Walkman),他說可以給我轉送給尼泊爾的基督徒。上星期二,我把兩箱講道錄音帶,一箱是藍培德的信息, 一箱是江守道的信息,連同播放機,送到尼泊爾裔的基督徒之聚會地方。

  送了兩箱出去,家中仍有好幾箱講道錄音帶,一些是英語的, 一 些是普通話(或國語)的,也有廣東話的。所以,仍須努力。

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

葉特生傳福音

  過去兩個星期日都參加佈道會,都是由葉特生先生傳講福音。二十多年前,他是無線電視(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每週五天的「香港早晨」之節目主持,當時頗受歡迎。但後來,他得了胃癌,結果全身而退。為了避開「狗仔隊」(追蹤新聞人物的記者),他退到台灣一個高山養病,在這期間他信了耶穌。後來,康復了,他沒有重返娛樂圈,而是專以傳福音為念,二十多年來向人傳講耶穌的愛。

  十多年前第一次現場聽過他傳福音,主題是「一生何求」,當年由我作主席及領唱詩歌。還記得在他呼召人作決定信耶穌時,最後是邀請作決定的朋友走到講台前,當年講台前站滿了人,不夠地方,當時的景象很深刻。

  剛過去的星期日,他所講的題目是「飲於活泉」,他講論人生的需要,分享自己的經歷,更傳講主耶穌的宣告:「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新約聖經約翰福音四章十三至十四節)感謝神,這次我我再看見十多年前的景象,這些「人潮」也包括陪同朋友一起的基督徒(十多年前或者也是如此),但決志信主耶穌的人數始終也不少。願榮耀歸給神。

  當然這是栽種的工作,往後還要澆灌,初信主的人才能在神面前好好成長。願神得着這班初決志的朋友,使他們的心田如同好土,能結實生長,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以下網站可以看到葉特生先生傳講福音的錄影,值得大家花時間看,認識耶穌,得着活水的泉源,心靈乾渴得以解除,心靈得滿足、平安、喜樂:

http://www.gnci.org.hk/beta/tvministry/show_episode.php?id=342&episode=2

  

2010年3月15日星期一

未滿三歲的小兒子終於有圖書證了!

  兩個多星期前,當時未滿三歲的小兒子終於取得公共圖書館的借書證了!開始了以他自己名義借書的日子。

  其實在結婚之前,有很長的年日我沒有使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源。雖然擁有過往「區域巿政局」及「巿政局」的圖書館借書證(這兩個巿政局是香港昔日有民選議員的機構,負責管理巿區及新界的巿政服務;現今由政府的康樂文化事務署負責),但借書的次數不多。

  結婚和生孩子以後,情況也差不多。雖然居住地方距離圖書館不遠,但也提不起勁使用政府這方面的資源。我和妻子還是習慣自己買書來看,特別是關乎信仰的書,公共圖書館很少這方面的存書。關乎養兒育女的書,基本上都是自己購買的。

  在幾年前,當時一家四口到了美國西雅圖小住兩個月,當地有一個圖書館,容許外地人以訪客(visitor)的身分申請短期的借書證,雖然這圖書館的規模不大,但我們仍很享受其中的服務。回港後,我們還是沒有申請香港公共圖書館的借書證。

  直等到大女兒升讀小學一年級之前的暑假,因着那間小學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所以要求每個學生都申請公共圖書館的圖書證,我們便替女兒申請了一張。我和妻子也一起申請新的圖書證,因為舊的圖書證已失效多年了。  

  一張借書證可以借六本書,現在我們一家五口總共可以借三十本書!每一本書也可兼借一本雜誌,即是說我們全家可以一次合共借三十本書和三十本雜誌!(當 然,如果遲了還書,三十本書的罰款算起來數目也不少。)每本書和雜誌可以借閱兩個星期,並且可續借五次(如果有人預約這本書,就無法續借),所以這是一個很豐富的資源,讓我們巿民來享用。我們居所附近的圖書館,只需步行約十分鐘就到達,很是方便。加上這個圖書館所在區域是比較大的,提供的資源也較多。

  這兩三年的使用公共圖書館之經驗,發現這實在是很豐富的資源。有些家長每月花不少金錢替兒女買課外書,我們發現公共圖書館這個資源,可以讓我們節省一筆可觀的開支,也省了不少儲存書籍的空間。

  兩個女兒很喜歡到那裏看書,近幾個月也有帶小兒子去,他很喜歡那裏的環境,也跟姐姐一樣看書。

  

  我和妻子早已想替小兒子申請一張借書證,但申請表上說要有申請者的地址證明。我們想來想去,小兒子怎樣才有地址證明呢?後來,我們收到小兒子報讀的幼稚園之信件,信封上有他的姓名,我把幾個這樣的信封儲起來。在兩個多星期前,妻子帶齊有關證明,便去替小兒子申請。後來得知,原來像小兒子年紀這麼小的讀者,並不是要他的地址證明,而是要他的監護人的地址證明,剛好妻子也帶備一份,所以當天就替小兒子取得借書證,他將會是一個更喜愛閱讀的男孩子。我們一家也更會享受閱讀的樂趣,。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小母牛」受助青少年分享會

  上星期三,從學校內聯絡的電郵得知,「小母牛」舉辦受助青少年分享會,三位青少年分別從四川、安徽及雲南來港,分享她們當地的生活情況,以及受助後的情況。
  
  甚麼是「小母牛」?「小母牛」是一個非牟利機構,其創辦人參與一次救濟行動,派發牛奶及奶粉給受助人的時候,有一意念在他腦海出現:這些牛奶和奶粉很快就會消耗,如果能夠送給受助人一頭母牛,他們可以長時期有牛奶,自己得供應,也可賣錢,這樣,就可以真正幫助他們。後來,他成功創辦了這個組織。 

  自從大女兒入讀小學後,校方間中會派發一些通告,鼓勵學生及家長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其中一個通告就是有關「小母牛」這個組織。

  這次安排受助人分享會,應是一種跟進活動,讓小學生了解國內一些青少年怎樣面對窮乏的生活,以及他們怎樣因着得到這組織的幫助而改善生活。

  我們並不富裕,但基本的生活並沒有缺乏,有時候小孩子以為這是理所當然,沒有知足和感恩的心,反而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多。我自己也曾想過,希望有機會讓兒女接觸一下居住在國內山區地方的小孩子,看看他們在缺乏的環境下過着簡單的生活,但卻很努力追求知識,珍惜學習的機會。這樣應該對兒女有益處。

  所以,這次雖然消息來得這麼急,但覺得這次是難得的機會,讓女兒藉着這樣近距離的接觸,來擴闊她們的視野。我們不用老遠跑到國內(當然這樣的體驗更是深刻),而是這些青少年老遠來到香港,分享他們的情況。

  剛好大女兒下學期的課外活動要3月13日才開始,時間上沒有衝突,所以便決定替兩個女兒報名。不過報了名之後,只讀一年級的小女兒,可能她年紀尚小,她說不想去。於是,前天早上我就帶大女兒去聽這受助人分享會。
  
   以下是當日所拍的照片,左邊是「小母牛」的職員,右邊就是三位受助的青少年,分別是從雲南、安徽和四川來的。她們背面的投映片,是雲南的小朋友在家鄉的溪澗取水的情況(因家中沒有自來水)。

  在Facebook有一個由「小母牛」開設的群組,裏面也有她們三人受訪的照片,按此觀看。


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

現場觀看煙花匯演


  由於感染了「諾沃克類病毒」,孩子們過去幾天除了參加教會聚會,大多時間都留在家中。農曆新年期間,我們也不會到處去親友家中,只會相約我這邊的家人一起團聚相見(這年相約在正月十五日)。然而,昨天天氣不大好,一來寒冷,二來有時候下雨,不大方便到戶外遊玩。

  在網上搜尋一下室內的好去處,發現在農曆新年正月初一、初二,基本上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博物館,全都休館。妻子常為此提出意見,認為政府這樣安排很奇怪,她說這些博物館在這樣的公眾假期也應該照常開放,我也認同。正如海洋公園也不會在初一、初二休息。(補充:康文署的博物館現在已有進步,在平常的公眾假期也照常開放,不過在新年正月初一、初二則會休館)

  後來,想起一處室內好去處,就是在機場的「航空探知館」,那裏今天並沒有休館,照常開放。於是便決定在吃過午餐後,帶同兩個女兒前往。兒子尚未完全康復,還是把他留在家,妻子陪伴他。


  我們在那裏參觀了一些展品,然後在機場逛一逛、看一看。兩個女兒自從2005年曾坐飛機之後,已有五年沒有到機場了。小女兒當年只有一歲多,所以她也忘記了自己坐過飛機。

  我們在機場吃過晚餐後,我決定帶她們去香港中環觀看新年煙花匯演,這是應大女兒多次提出的要求。我們坐巴士到東涌,然後轉乘港鐵,直接前往中環的香港站,那裏靠近維多利亞港的海濱,應該人數不會像尖沙咀那邊那樣多,看完煙花後,也應較容易坐港鐵回家。

  到了中環的港鐵香港站,那時才七時半。感謝主耶穌,那時沒有下雨,雖然天氣冷一點,但我們穿的衣服還夠保暖。我們走到海旁,當時人數不是很多。

  我們聽見一位維持秩序的警察跟一個家庭說,最好的觀賞位置是在天星碼頭和皇后瑪頭中間的空地。於是,我們就往那邊走。怎知道,尚未走到那裏,就聽見天空傳來一陣一陣爆破的聲音。原來,煙花匯演已準時在八時正開始了!

  我們三人便急步跑到那處空地,觀看煙花。兩個女兒看見這樣璀璨的煙花,很是開心,這次算是給她們一個新的體驗。小女兒聽見煙花在天空爆放時嘭嘭的響聲,就問我:「爸爸,個天空會唔會爆架?(天空會不會爆炸)」。我們只觀看煙花,不知道其圖案代表甚麼意思。


  現場清楚聽見煙花爆破時嘭嘭的聲響,是久違了的情景,使我回想起年輕時在尖沙咀觀看煙花的印象,應該有二十多年前了。過去,好像曾經現場看過兩次煙花匯演,後來就覺得不外如是,漸漸便失去再次特意去觀看煙花匯演的意欲(妻子也跟我有同感)。如今是陪伴孩子,是另一種心情。不過,應該也不會常去的了。

  煙花匯演持續了二十多分鐘,便完結了。我們便走到港鐵香港站坐火車回家,想不到車廂內還有空座位,我們可以安坐。不到一小時,我們便回到家了。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諾沃克類病毒腸胃炎(諾如病毒)

  早已風聞「諾沃克類病毒」這名詞及其強大傳染力,直到這幾天才親身體驗其威力。我們一家五口中,除了妻子以外,其他四人,加上常來協助我們照顧孩子的岳母,在幾天之內陸續受感染。我家成了重災區。(「諾沃克類病毒」現在被稱為「諾如病毒」)

  影響所及,連原定在今天晚上在岳父岳母家吃團年飯,也要取消,讓岳母休息(妻子是岳父岳母惟一在香港的女兒,其他兒女都不在港,我的父母則已離世多年)。事實上,我們幾人也在戒口,不能吃甚麼佳餚美食。這似乎是我和妻子結婚十年以來,頭一次沒有在農曆新年前到岳父岳母家吃團年飯。不過,岳父、岳母、妻子和我都不是硬守傳統節日的人,並不覺得甚麼。待我們都康復了,再到他們家中吃一頓飯。

  事發是從星期一下午開始,小兒子腹瀉好幾次。妻子以為他吃了不乾淨的東西,是一般的腸胃炎。所以她以面對一般的腸胃炎之方式來處理,就是開始為小兒子戒口,不讓他吃普通飯餐食物,而是給他吃白麵包、粥、通粉等,沒有油、清淡的食物,減輕他的胃之負擔,讓它慢慢恢復。

  怎知,到了那天半夜(即星期二凌晨),忽然小兒子大聲哭號。我走進他房間(沒有開燈),把他抱起來,想安慰他,怎知見他好像嘔吐。我把他遞給妻子抱着(他比較受媽媽的安慰),然後開房間的燈一看,發現在他睡的嬰兒牀上有不少嘔吐物。妻子負責替兒子換衣服,我則負責清理嘔吐物,以及換牀單。當時我沒有想過這是「諾沃克病毒」引起的腹瀉和嘔吐之徵狀(事實上對「諾沃克病毒」也不太認識),所以沒有做防範措施,在清理嘔吐物時,沒有戴口罩和手套。(後來得知,接觸這些嘔吐物,最容易受傳染。)

  到了第二天,我們還是以戒口的方式來護理小兒子。聽妻子說,他仍有腹瀉,體溫微升,也有嘔吐。這兩天岳母也如常來我們家中協助妻子照顧孩子,後來她也感染了。那天半夜,我醒來去洗手間,起來時有點想嘔吐的感覺,結果沒有嘔吐,但卻有腹瀉。清早又醒來,又一次腹瀉,看來我也感染了腸胃炎。

  由於臨近農曆新年,恐怕兒科醫生在假期不開診,所以星期三早上決定讓小兒子看醫生。看完後,妻子轉述醫生的診斷,原來他感染了「諾沃克病毒的腸胃炎」!小兒子很少到街上去,真不知道是從何處感染。

  星期三那天,兩個女兒不用上學,因為那天是學校的教師交流日。本來計劃在那天全家一起去海洋公園遊玩,因為那天天氣不錯,也應該遊人相對沒有那麼多。但可惜小兒子病了,早上又發現小女兒也有肚痛,體溫微升,妻子也帶她去看醫生。下午,我也有點發燒,身體疲乏。結果,當天我們沒有去海洋公園。下午,大女兒也顯得疲倦,睡在沙發上。沒有多久,她走到洗手間嘔吐。

  我們一家五口中有四人受感染了。感謝主,保守我妻子未受感染,不過她可忙得透不過氣來,要照顧我們四個病人。

  到了星期四,大女兒和我也去看了醫生。在晚上,我們得知岳母也感染了,呈現嘔吐和腹瀉等徵狀。故此,本來計劃在星期五晚到岳父岳母家中吃團年飯,我和妻子決定取消,讓岳母休息。

  這次我們對「諾沃克類病毒」有了第一手的知識,而不是僅僅風聞而已。我們也明白何以會在幼兒園或老人院會有那樣集體爆發「諾如病毒腸胃炎」的事件了。  

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嬰兒監視器(附圖片)

  九年前,生了大女兒(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收到不少禮物,其中一份是嬰兒監聽器。

  當大女兒大約兩個月時,已經戒了夜奶,意思是晚上吃了奶後,睡過夜,夜間不用再吃,待清早醒來才要吃奶。那時,我們就讓她獨自睡一個房間。因此,嬰兒監聽器就可派用場。

  這監聽器是無線的,包括兩個機。把一個機放在嬰兒的房間,嬰兒哭鬧或發出其他聲響時,這個機會把聲音接收並轉發成信號,由另一個機接收信號,再轉成聲音。這樣,嬰兒獨自在一個房間發出聲音,我們就可以聽見,決定一下要不要去看看發生甚麼事情。

  後來,當大女兒一歲多的時候,有一次她自己爬出嬰兒床,跌了一跤(前額跌腫了,甚至要留在醫院觀察,後來平安無事)。我們為此很緊張,一方面不再讓她睡嬰兒床,而是把家中的沙發床鋪在地上給她睡,免得她再跌。另一方面,我們去找嬰兒監視器,盼望可以看到她在房間的情況。

  這些監視器的鏡頭和信號接收器,有的是無線的,有的是有線的。當然無線的比較昂貴一點,但就比較方便,沒有拉線的麻煩。

  我們家中有三個孩子,用過有線的,也用過無線的。鏡頭方面,有些有夜視的功能,即是在晚上也能看到影像。

  影像如何接收?可以接到家中的電視機。後來由於接線問題,我們買了一個便宜的小型黑白電視機,專用來顯示嬰兒監視鏡頭的影像。

  有時候小兒子在房間睡覺,忽然間大哭,我們不會立刻跑進房間,而是先開了那小型電視機,看看監察的影像,了解他的情況,才決定是否進去安撫。因為有時候,他自己很快就可以再入睡。我們若立刻進去,反而要弄得很長時間,他也不能再入睡,使我們和他都更辛苦。

  這些儀器在哪裏可以買得到?可在一些無線電儀器商店購買,我自己是在深水埗鴨寮街購買的。這套儀器是以經濟實惠為主要考慮。前一陣子在佐敦廟街也看見這類鏡頭和接收器,售價比從前我買的時候還要便宜。

  以下是現在我們用來「監視」小兒子的儀器:

日間顯示的影像很清晰,看見小兒子在房間裏的情形



夜間也能顯示影像(夜視功能),看見小兒子乖乖地睡着
                

小型電視機及無線接收器


監視鏡頭,具夜視功能

推薦文章:
葉特生傳音

相關文章:
兒童頭部跌撞的處理
夫婦因孩子而分房十多年?
育嬰好書:《從零歲開始》(1)


2010年1月26日星期二

生女好?生男生女?

  前兩天我們一家五口乘搭升降機時,碰見一位老人家和一位男士(應該是她的兒子),她與我們住在同一幢大廈。她看見我們一家,便跟我我:「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很好!生女兒好,女兒比較親一點!」我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為這不是她第一次跟我說,不過之前是她一個人,現在她在她兒子面前說這話,我不好意思回應她。後來,升降機到了地下大堂,她一邊豎起四隻手指,一邊說:「我有四個兒子!」我望一望她兒子,不便回應老人家,所以我只是微笑一下。

  除了一些重男輕女的父母以外,我相信大部份作父母的,都會想有女兒,因為女兒一般來說比較貼心,比較善解人意,比較親。

  這使我想起一位著名的基督徒牧者和作家陶恕(A. W. Tozer,1897-1963),他曾被稱為二十世紀的先知,他的信息常常一針見血,直接指出當代基督徒及教會的問題。但想不到這樣筆鋒犀利的作家,當他頭六個孩子都是兒子,最後生了一個女兒,這個么女兒奪去了他的心。在養育六個兒子的歷程中,他說好像在養育一群水牛。當他看見小女兒那樣精緻、柔順、美麗,從第一天看見她的小紅臉,他的心就被奪去了。後來他學習把小女兒奉獻給神,不讓自己的心受兒女捆綁,他說他奉獻的時候心中有掙扎,深怕神會因此而隨時把他的女兒取走,但後來發現把女兒奉獻給神,才是最穩妥、最安全的。(陶恕的全家照

  另外,我也想起《模範爸爸So Easy》那書中,作者麥道衛提到一個例子,有一個父親與兒子從小到大建立了很親密的關係,以致當兒子結婚時,竟然選了父親為伴郎,而不從他的朋輩中挑選,為父的當然是感動不已,也是他的光榮。

  所以看來,不論生男或生女,都在乎我們身為父母的,學習怎樣靠著神的恩典,跟他們建立親密的關係,好好教養他們。


註:文中提及陶恕的經歷,記載於他的傳記The Pursuit of God--The Life of A. W. Tozer一書。 

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兩個女兒考試了

  昨天兩個女兒考試了。這是頭一次同時間家中有兩個孩子面對考試。這是我們為人父母的考驗。

  由於要預備考試,十二月底至一月初的十幾天假 期,除了參加教會聚會(有一天去了福音旅行,岳母答應參加,全家陪她一起去),加上一些短時間的活動以外,基本上都沒有去甚麼地方。女兒本來嚷着在假 期裏要去甚麼甚麼地方遊玩,但我們教導她們,等到農曆新年的假期才去,這個假期則要專心溫習。

  我們夫妻二 人,小時候讀書、考試,基本上都是自動自覺,自發地溫習。我家中有六兄弟姊妹,各人基本上都要自己學習。父母早年從內地來港定居,他們文化程度不高,不大了解我們所學的,二來孩子多,無法個別幫助,但他們會從旁督促和鼓勵。妻子家中雖只有一位兄長,但她也是自發溫習。

  如今,我們擔任父母的角色,有時候也不懂得怎樣拿捏得好。我們若太緊張,孩子會變得依賴,以為讀書、考試是父母的責任,而不是他們的責任。但另一方面,他們年紀小,若不督促、教導,他們未必會自動自覺,我們若完全放手,恐怕他們基礎打得不好,日後無法追得上。這是我們需要好好學習,才能取得平衡的。

  小女兒去年十一月才六歲,差不多是同班中年紀最小的,個子也小。她升讀小學不久,仍是滿臉稚氣,許多人看見她的樣子,還以為她在唸幼稚園。雖然她腦子轉得很快,上課也很專心,但很多時候思想還很幼稚,基本上她不知道甚麼是考試。

   其實,她們所讀的小學,相對來說,壓力已經比一些學校小很多。全年只有兩次考試,平日除了聽寫(默書)和Quiz(小測驗)的分數計入考試成績某個百分比以外,其他各科的評核都不會影響考試分數。還有就是,不會公開學生考試成績每班和全級的名次,但每個學期都會有中文、英文、數學和常識科的優異生之奬項。

  我們所期望的不是要她們拿甚麼奬項(我們反而怕她們只顧追求奬項,變成有虛榮心,結果反而失去了學習應有的目標,並且難以面對失敗),我們所期望的,是她們能盡力、盡忠、愛學習,在溫習和考試過程中,能禱告依靠主耶穌,經歷祂的幫助。

  今天終於完成了兩天考試,下星期還有兩天考試。校方這樣安排很有心思,兩天考試,有兩天假期,然後再有兩天考試,讓家長和學生可以透一口氣。

  因此明天和後天,還須努力。

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神並沒有孫子,祂只有兒女

  好幾年前,一位猶太裔基督徒藍培德(Lance Lambert)在我們聚會的地方講道時,他說:「神並沒有孫子,祂只有兒女。」(God does not have grandchildren. He only has children.)他以英語傳講,當時由我替他翻譯成中文。(信息摘要

  意思是人不能因着父母是基督徒,或是家族都是信耶穌的,或是自小參加教會聚會,就自然而然成為基督徒。每一個人必須個別地接受耶穌作救主,才能從神而生,成為神的兒女,是直接的關係,而不是間接的。

  這位講員所說的,真是一針見血。在基督徒家庭成長的小孩子,很容易只落在外表過宗教生活,頭腦滿載聖經知識,口裏說聖經用語,但卻未真正重生得救。除非聖靈在他們心裏作工,把客觀的聖經知識,變成主觀的屬靈經歷,否則他們無法顯出真正重生的表現。

   在基督教會的歷史中,很早便出現這種偏差。「嬰兒洗禮」便是這樣產生的。身為基督徒的父母,很想孩子也信主,便請神職人員給初生的嬰孩施以滴水禮或抹水 禮,象徵嬰孩已被接納入神的國。當孩子長大後,他們未必真心相信耶穌。

   後來有一班曾受過滴水禮的信徒,從聖經看見應當是信而受洗,意思是先清楚信了耶穌,然後才接受洗禮,否則那個洗禮並沒有功效(嬰兒無法清楚相信,所以嬰 兒洗禮並沒有功效)。他們也發現應該全入浸入水 中才是正確的形式,因此他們就受浸。他們卻因此而被當時的宗教當權者逼迫。

  最近差不多聽完第十六屆基督徒特別聚會的信息,其中有一堂說到「以基督為真理的事奉」,講員陳希曾弟兄分享自己一個經歷。他說他是在基督徒家庭成長的,滿腦子是聖經知識,也自以為已經信主得救。

   有一次,教會有受浸聚會,他報了名,並且胸有成竹,以為必定會被接納。怎知道,經過年長的基督徒跟他談話,結果是不被接納受浸。後來,他父親叫他再試一 次。這次接見他的年長基督徒是一位法官,陳弟兄更緊張,但這位年長基督徒很有智慧地問他說:「你是頭腦裏相信呢?還是在心裏相信?雖然腦部跟心的距離不遠,但頭腦相信和心裏相信,結果卻是地獄與天堂之差。」他蒙聖靈光照,真心認 罪悔改,清楚得救。

  作為三個子女的父親,我很盼望他們早日重生得救,但我也擔心他們不過是頭腦上認識,甚至口頭承認自己是相信主耶穌,但實際上不過是活在外面的宗教中。

  何等盼望子女能被聖靈光照,心裏相信耶穌,得以真正重生得救,直接與神建立關係,成為神的兒女。

  一方面,我和妻子盡量把聖經教導他們,讓他們更多機會認識真理,另一方面,我們也認為要等到孩子們顯出真正重生得救的生命表現,並信而受浸的時候,我們才會讓他們履行信徒的責任,例如:金錢奉獻和教會事奉。否則,恐怕他們只會更容易落入一種自以為已信主得救的假象中。

  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就不能進神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見約三3,5,6)(1月15日補充)

  神並沒有孫子,祂只有兒女。

註:大家若在網上搜尋"God does not have grandchildren",就會發現有不少文章談到這方面的事。

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除夕倒數的淵源

  除夕那天打《除夕倒數》那一篇網誌時,在互聯網上找不到除夕倒數這做法的淵源,但卻找到了其他很有意思的資料。

  過後,在網上找到一篇文章談這做法的淵源,是由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蔡子強所寫的,叫《大除夕倒數》。據他所說,除夕倒數的做法是根源於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倒數,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我翻閱維基百科New Year's Eve那一項目之下,有關美國慶祝除夕的做法那一段,也記述美國時代廣場新年前夕群眾聚在一起倒數迎接新年的做法。看來這就是世界各地除夕倒數的淵源了。

  至於香港的除夕倒數活動,過去似乎集中在中環蘭桂坊。1992年那裏的除夕倒數活動,曾經發生過人踏人的悲劇。後來銅鑼灣的時代廣場(應是仿效紐約的時代廣場)蓋好以後,那裏也有除夕倒數的活動。到了2007年開始,香港的旅遊發展局為了吸引旅客來港,除夕在香港中環國際金融中心二期舉行倒數煙花匯演。

相關網誌:
除夕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