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星期四

除夕倒數

  今天是2009年的除夕。

  大女兒在這一個多星期中,常常向我和妻子說,想我們在除夕帶她到「維港」(維多利亞港)參加倒數活動。 她已不是第一年提出這要求。當然我們沒有答應她的要求。因為人潮太多了(據估計,今晚有幾十萬人在維港),帶着小孩子去,容易失散,再者看完倒數後,人潮 要慢慢散去,相信最早也要凌晨一時多才回到家中。(女兒沒有強求,現在已入睡了。)

  我問女兒為甚麼要在除夕倒數?她不懂得回答,我也答不上,因為我也不知道現今世界各地這種除夕倒數活動的淵源。

  剛才在谷歌(Google)搜尋一下,用中文輸入「除夕倒數」及「除夕倒數淵源」,頭幾頁所列出的網站似乎都沒有相關的資料。

  但用英文輸入"new year eve count down origin",則找到維基百科全書(Wikipedia),有一則New Year's Eve,只是記述近代世界各地倒數活動的情形,沒有講述除外倒數的淵源,但其中也有頗有趣的資料。

   原來在美國有些基督教群體在除夕會舉行「守望之夜」(Watch Night),當晚信徒聚集在一起,有敬拜聚會,經過午夜直至新年。這種守望之夜的意義,在於為着過去一年神所施的恩典而感恩,也為着前面的一年而仰望神 的帶領。這種做法可以追溯自1732年摩爾維亞弟兄會(Moravians)當年在德國的主護村(Herrnhut)所舉行第一次的守望之夜。後來,這個 做法被循道會(Methodist)的創辦人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所採納。

  這個守望之夜於1862年的除夕對於非 裔美國人顯出其獨特的意義,因為美國總統林肯的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在1863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個特別的除夕夜後來被稱為「自由的除夕」(Freedom's Eve)。當時這些為奴的非裔美國人等候元旦之日來臨,能夠得着自由,從奴隸的軛中得解放。

  這個黑奴解放的歷史,使我想到基督徒當有的盼望,是主耶穌的再來,那才是終極的自由。正如使徒保羅所說:

  「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所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
--新約聖經羅馬書第八章18-21節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

聖誕節不是主耶穌降生的日子

  在未信耶穌時,雖然不想聽福音,但卻慶祝聖誕節,每年聖誕節前,都忙於送聖誕卡給同學。信耶穌的初期,我也一樣如此做,並且一直以為十二月二十五日就是主耶穌降生的日期。

  到了一天,我認識到,原來聖誕節是源於異教,是當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定立基督教為國教後,把慶祝太陽神生日的那日改作慶祝主耶穌的降生。聖經從來沒有告訴我們主耶穌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降生(根本沒有說出祂降生的日子)。

  因著這一個認識,改變了我整個觀念和行動。自此,我就不再慶祝聖誕節,不再寄聖誕卡(可用新年卡代替),完全從這個源於異教的節期分別出來。感謝主,我的妻子在這方面也與我同心,她過去聚會的教會也是這樣持守,所以在對子女這方面的教導能夠同心。

  後來,當接觸了更多有關的資料,更確定了我這方面的取向。以下的資料,大家可以參考:

《為甚麼神不使我們知道耶穌降生的日子?》

http://goo.gl/33HMt

《基督徒應否慶祝聖誕節?》

繁體中文:
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article48.htm
簡體中文:
http://www.fishermanofchrist.org/publication/pub_christmas.htm

英文:
http://www.eaec.org/bibleanswers/christmas/christians_and_christmas.htm

2009年12月23日星期三

Facebook新手的體驗

  早在去年,已有朋友邀請我加入Facebook,但我怕太花時間,所以沒有接受邀請。

  到了今年七月,我才正式使用Facebook,本是想跟外國的基督徒交流。

  後來,有另一位朋友知道了我的帳戶,就把我加入為他在Facebook的朋友,我接受了他。

  這麼一接受,我的帳戶就曝光啦,因為我跟他的共同朋友很多,結果在短時間之內,有好幾十位朋友要把我加入成為他們在Facebook的朋友。

  就這樣,開始了使用Facebook的日子。

  一開始,能夠與一些很少聯絡的朋友再連繫起來,很有意思,把自己的家庭照片上載,讓他們看看。
  
  後來,發覺在Facebook上的溝通,好像有點怪怪的。忽然一位朋友打幾個字,根本不曉得是甚麼意思。並且若要深入交談,把內容公開也不方便,因為一發佈,就有好幾十位Facebook朋友都看得到。

  因此,若要深入交談,似乎用電郵或MSN或Skype會更好,當然用電話甚至面對面交談更好。Facebook似乎只能了解一下彼此之間的近況,或用照片來代替文字,讓朋友知道自己到了甚麼地方,度過甚麼特別的日子。這種溝通方式似乎是被動的,如果沒有人給你Like(喜愛),或加Comment(回應),根本如同向空氣發佈,那種感覺是不好受的。另一方面,也不想隨便給人家的發佈Like或加Comment。我還在適應這樣溝通方式。

  在這幾個月以來,我這個Facebook新手掌握多了一些技術。至於裏頭的電子遊戲,我還未敢嘗試,恐怕很花時間。我也收到幾個朋友的請求,要我跟他們玩甚麼遊戲,我也不敢回應。

  此外,我發覺如果各類背景的人(家人、朋友、同事、同學、……)都集中一個Facebook戶口,不知道有些事是否應該公開發佈。

  有時候,在Facebook看見一個朋友發佈一些說話或符號,我根本摸不着頭腦。但對於他的同事或較熟的朋友,似乎就能明白。其實,在我們生活不同圈子中,會有不同相熟程度,彼此之間溝通的方式、內容、深入程度也會不同。若都在同一個戶口來溝通,有時候說了一些話,會叫某些Facebook朋友莫名其妙。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其實最好開不同的Facebook戶口。當然,我們無法開太多戶口,因為沒有時間應付。

  此外,我有少數Facebook朋友是只懂英文的,因此他們看到我多數以中文來發佈,也會叫他們感到莫名其妙。所以有時候,我也會中英對照,但未必常有時間和能力這樣做。

  用了Facebook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跟青少年的距離拉近了,例如跟仍是青少年的外甥和姪兒多了話題,也有Facebook朋友說我很前衛,意思是像我這把年紀的中年人也用Facebook,其實我已經是比人家遲了幾年才用。

2009年11月26日星期四

出風疹(風癩、蕁麻疹)

  前幾個星期,有一晚上,半夜感到手部很痕癢,好像是被蚊子叮,便起來塗了一些止癢膏。

  早上醒來時,發現並非被蚊子叮,而是好像有點皮膏敏感。

  到了下午五時多,身體和手腳有幾個地方都發出一些好像「蚊癩」(被蚊子叮了之後的種塊)的東西,並且極其痕癢。我就知道我出風疹了。

  按我記憶,小時候也曾出過風疹,是非常痕癢的。印象中,父母的處理方法,是不要我被風吹到身體,所以要我穿長袖衣和長褲,或許也會塗一些甚麼藥膏。所以,對風疹的印象就是如此。

  大女兒小時候(好像大約兩歲),也出過風疹,我們帶她看醫生,也請教過一位皮膚科護士的基督徒。才知道原來風疹的正式名稱是「蕁麻疹」,是一種由食物或其他物品引起的敏感症狀。那位護士提示我們,追想一下女兒最近吃了甚麼新的食物,試試暫停進食那樣東西,若那是敏感的源頭,風疹就會康復。其中一次,我們懷疑是奶粉的問題,所以停止給她喝那罐奶粉。停止後不久,女兒的風疹就好了。

  有了這些知識和經驗,我們自己出風疹也知道怎樣處理。不是胡亂地塗藥膏,也不是穿長袖衣和穿長褲,而是嘗試找出敏感的源頭。

  這次我自己出風疹,我沒有看醫生,只是簡單服了一些抗敏感藥(由於我有鼻敏感,這些藥我也常服用)。妻子記得過往照料大女兒出風癩時,洗澡時避免用肥皂或皂液,以免剌激皮膚,而是用一種很溫和的膏(aqueous cream)來洗澡。

  當然,我們更把這事交託給主,求主醫治。

  結果,過了兩三天,風疹漸漸消退了。感謝主。(當然,每個人不一樣,未必每個人都是這樣處理,就能康復。)

  想不到孩子的病之經驗,父母也能從中得益。 

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

大女兒戴眼鏡了

  兩年多前,大女兒有好幾次說眼睛看到幾個黑影。我們便帶她看醫生,後又轉介至眼科專科。眼科醫生檢驗她的「眼底」(要滴一些藥水,在診所等一個小時,待瞳孔放大後檢驗)和視力,發覺都正常。後來,偶爾她也有說視力有點問題,但之後又沒有再說有問題,所以我們也不為意。

  到了今年九月,她說看月亮時,看到兩個月亮。上個月又說有時看人也看到兩個影象。有一天妻子便把她帶到眼鏡店去檢驗,結果,發現有一隻眼有散光,另一隻眼有近視。便立刻配了一副眼鏡。

  這是我們極不願意出現的情況,但終於也發生了。之前,大女兒看見同學或其他小朋友戴眼鏡,跟我們說的時候,好像有點羨慕之情。我們常對她說戴眼鏡其實很不方便,讓她不要羨慕。我們兩夫婦都是戴眼鏡,不想她在這樣年紀小的時候(才八歲多)就戴眼鏡,可惜事與願違。當小女兒知道她姐姐配眼鏡,就問眼鏡架是甚麼顏色。唉,看來她是羨慕姐姐戴眼鏡。

  最近兩個女兒在家中玩一個新遊戲,就是由姐姐扮視光師,替妹妹驗眼。今天晚上她們兩個玩眼科複診!!

  不知道為甚麼,現在好像越來越多小朋友在小學階段就已戴眼鏡,並且有不少是因眼睛有先天的毛病。我也不明白何以大女兒一隻眼有近視,另一隻沒有。當我們是青少年時,很少聽見這樣的情況。不知道是甚麼原因?

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嬰兒用語(BB話)

  一些親人見到我們兩歲多的小兒子時,仍常用一些嬰兒用語來跟他說話,例如用「臭臭」來代表大便,「波波」來代表球,「飯飯」來代表飯等。我和妻子一聽見這些嬰兒用語,就告訴他們,毋須跟小兒子以這樣的用語來說話(事實上他聽不懂「臭臭」是甚麼意思),因為他從小就聽我們用平常的用語來跟他說話,除了用「奶奶」來代表「奶」。

  我們尚未為人父母的時候,也曾這樣跟一些嬰孩說話。初為父母之時,我們很早便從育嬰雜誌得知,原來最好不要用嬰兒用語來說話,反而應該用大人平日的用語。原因是用嬰兒用語來溝通,會限制嬰兒的語言發展,包括詞彙記憶、理解、表達等,還有就是當嬰孩長大後,他們要從新適應和學習大人的用語。

  所以,我們的三個小孩幾乎自出生便聽我們用平常的用語來說話。到他們大一點的時候,便沒有適應的問題了。並且他們說起話來,給人的感覺比較成熟,因為他們不會用嬰兒用語來說話。

  我們卻發覺連幼稚園和主日學幼兒班的老師,也常用嬰兒用語跟學生說話。

2009年10月29日星期四

飯前禱告

  我們教導孩子從小禱告,當然最簡單就是「飯前禱告」。我們教導他們這樣禱告:「謝謝主耶穌賜我早餐(或午餐、晚餐,或具體食物),奉主耶穌基督名求。阿們。」

  前幾天,兩個女兒在我們一起飯前禱告時,說出在學校吃午飯時老師教導的版本,內容包括「求主潔淨」。按我所記得,我們從來沒有教導她們類似「求主潔淨食物」內容的飯前禱告,因為我們發現聖經中從來沒有這樣的教導和榜樣。

   我自己初信主時,已聽到弟兄姊妹飯前禱告中包括了「求主潔淨」,所以也學了這樣禱告。但後來漸漸對此產生疑問,例如:在跟說英語的弟兄姊妹一起用飯時, 他們禱告的內容似乎從來沒有求主潔淨食物,而是求主賜福這些食物(bless this food),或求主使這些食物分別為聖(sanctify this food)。此外,每當在宿營時,或飲宴時,有弟兄公開帶領飯前禱告時,當他說「求主潔淨這些食物」時,我心中總想到那些在場的廚房工作人員會怎麼想。

  最重要的,是當我自己查考有關經文,竟然找不到飯前求神潔淨食物的教導和榜樣。例如:

太十五35-36 祂就吩咐眾人坐在地上。拿着這七個餅和幾條魚,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徒二十七35 保羅說了這話,就拿着餅,在眾人面前祝謝了 神,擘開喫。

   以上兩處經文,馬太福音是主耶穌為餅和魚祝謝,使徒行傳則是保羅在船上拿着餅祝謝。這裏的「祝謝」,英文都是give thanks之意,就是獻上感謝,並沒有求潔淨的意思。還有其他有「祝謝」一詞的經文,都是如此。所以,飯前禱告的重點,是向創造萬物和厚賜萬物的神獻上 感謝,而不是重於求神潔淨這些食物。(我發現弟兄姊妹在思想上已深深種入「求主潔淨」這觀念,有一次我聽見一弟兄為主的餅杯祝謝時,竟然求主潔淨這餅和 杯,我心裏感到詫異,不敢阿們。)

  自此,我自己便漸漸在飯前禱告時,不再重在「求主潔淨食物」,而是重在感謝神賜我食物。所以,我也是這樣教導子女。

  那天兩個女兒唸出學校的飯前禱告包括「求主潔淨」的內容,我就跟她們解釋聖經的教導。也告訴她們,如果這些食物是她們烹調的,聽見有人禱告說「求主潔淨這些食物」,她們會怎樣想?她們都說類似意思的話:「我會不開心,因為人家這樣禱告,就表示我弄的食物不清潔。」

  當然,我們在飯前禱告,也可以求主潔淨食物,但卻要明白這不是聖經的教導,也不是飯前禱告的重點。

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育嬰好書:《從零歲開始》(1)

  2000年4月得知妻子懷孕,我們把這事交託主耶穌,也開始為着新生命的誕生而準備。但怎樣準備呢?我們也茫無頭緒。

  首先想起的,不是去請教人,而是去買關於育嬰的書籍來看。我們所買的那一本書,裏面有很豐富的資料,讓我們這些初為父母的人對此多有認識。我們從書籍裏得知妻子要到母嬰健康院去登記,準備作定期的產前檢查。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有用的資料,對準備為人父母的我們很有用。除了看書,我們也參加醫院提供的產前講座,一同面對人生中的另一個大轉變(那時才結婚三個多月)。

  除了為妻子懷孕過程作準備以外,也要為胎兒出生後的育嬰方式有所準備。那時候,我也在基督教書室買了一本書,就是由學園傳道會出版的《從零歲開始》(On Becoming Babywise)。

  這是一本翻譯的書,由艾蓋瑞(Garb Ezzo)和貝南羅特(Robert Bucknam)合著,後者是醫生,而譯者是林慧貞,她本人深深受惠於此書,所以決定把這本書翻譯成為中文,盼望能幫助有心要帶好孩子的父母。

  這本書主要講述給嬰孩餵食和安排睡眠的原則。

  頭一個孩子出生快九年了,我們從這本書得益甚大,家中三個小孩在嬰孩時期,基本上都是按照書中所建議的原則,在他們身上都很有效用,對我們自己也很有幫助。

2009年10月14日星期三

大女兒手臂「青枝骨折」(3)

  今天早上,妻子陪同大女兒到醫院覆診,女兒期望今天可以拆石膏。她們在九時多先到X光部,大女兒骨折的手臂接受X光檢驗。

  然後,要到專科門診的骨科覆診,預約的時間是十一時,但十時已到達。結果,大約等到十一時半,終於輪到女兒了。

  感謝主耶穌,據妻子說,醫生看過X光片後,說我們大女兒的手骨長得好,下週三再覆診,當天會先拆石膏,然後照X光。妻子問醫生,女兒能否做運動,例如跑步、跳繩(因女兒參加了學校的花式跳繩班),醫生笑說不會再跌倒就可以。又問,那條吊着手臂的三角巾是否不用再掛,醫生說可以不用掛了。

  這對女兒來說是如釋重負,她自手臂打石膏以來,就不想掛這條三角巾,特別是上學的時候,但我們堅持要她掛着,好保護骨折的手臂長得好,也可減輕負荷。

相關文章:
大女兒手臂「青枝骨折」
大女兒手臂「青枝骨折」(2)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當好爸爸的挑戰(4)

  The Father Connection一書第四章是「純潔的爸爸」,是講做爸爸的怎樣幫助子女不會亂搞男女關係或濫交,在性的事上保持純潔。

   作者麥道衛引用一些統計資料,說明爸爸在這方面對子女的影響很大,特別在三方面:爸爸的同在、爸爸的關注和爸爸的親近。這三方面會很影響子女日後對性的 態度,若在這三方面子女與爸爸有健康的關係,是子女不會有婚前性行為的關鍵因素。爸爸若在這三方面做得好,爸爸的影響力就勝過子女的朋輩和傳媒的信息。

  作者列出聖經所啟示的神純潔的典範,祂怎樣教導我們保持純潔,為人父親的效法天父,在子女面前活出聖潔的標準。他也承認他自己無法辦到,只得靠禱告和順服聖靈,才能做到。

   作者提出幾方面具體的建議,包括向子女表達關注和愛、以開放的態度看待性、以神的標準作聖潔的模範、教導神純潔的標準、與子女分享聖潔的好處。他說很多 青少年都說父親很少關注他們,但青少年卻很渴望父親的關注和愛。他說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值得參考。他說他的好友有一次對三個子女說,他要送每人一份禮物, 就是給他們每人三十分鐘,在這三十分鐘裏頭,他們可以要求他為他們做任何事。孩子們都高興得很,然後每個子女輪流跟他獨處半小時,來表達對他們每一個的愛 和關注。

相關文章:
當好爸爸的挑戰(1)
當好爸爸的挑戰(2)
當好爸爸的挑戰(3)
書籍介紹:《模範爸爸So Easy》
  

2009年10月12日星期一

夫婦因孩子而分房十多年?

  在一個網誌看見這樣的故事:


有這麼一個真人真事。

輔導員:你們還有枕邊話可說嗎?

女人:枕甚麼邊?自從老二出世後,我們便分房睡。

輔導員:老二多大了?

女人:明年便上大學。


  這樣長久夫婦分房而的事情,我還未曾聽見。

  但卻知道有些夫婦的確自孩子生下來,就分房而睡,或者讓小孩子跟他們一起睡,雖然家中有足夠房間給孩子自己睡。甚至,當孩子想自己獨自一個房間,父母還是要讓孩子跟他們一起睡。

  我個人認為家庭中,夫妻關係是最核心的,這是聖經的教導。始終,夫妻分房,或是與孩子一起睡,都有礙夫妻的關係,夫妻應該有自己的空間(聖經說只有為着專心禱告,夫妻才可以分房)。

  我們的三個孩子,都是自生下來幾個月便讓他們獨自睡覺。感謝主,他們也睡得很好,甚至習慣了所睡的嬰兒床。現在,若要小兒子跟我們一起睡,他也會不習慣。所以,從小訓練他們獨睡,比起到了幾歲時才這樣做容易多了。

2009年10月9日星期五

當好爸爸的挑戰(3)

  The Father Connection一書第三章是「爸爸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作者麥道衛說他從聖經認識到天父對祂的兒女有着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他認為這是最優先,最重要的。

  因此,他要子女知道他們在他心目中的重要,並且還要他們知道他們不需要做任何事來賺取爸爸的愛,也不可逃避或抺去他的愛。

  他說做爸爸的最重要是學習怎樣無條件地愛和接納,如果這樣,孩子就愈肯向你吐露心事,能坦然與你分享心中所想所牽掛的,以及內心的掙扎。

  他也承認他自己不能完全做得到,唯有神能無條件接納人,因此需要藉着神的靈給我們力量。要誠心為孩子禱告,並恆常倚靠父神。

  在書中也提到幾方面具體的實行,包括向孩子表達愛、欣賞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肯定孩子的個人價值、栽培歸屬感、重視價值過於表現、建立成功感。

   作者所舉的例子也是很感人和獨特。例如:他兒子12歲時加入少年棒球隊,他想用行動表示關心和接納兒子的隊友,就買了十二張冰淇淋券,打算在球隊打敗了 就請球員吃冰淇淋,以表達無條件的愛。經過與教練商量後,教練雖然不大明白,但也接受這做法。結果,不但他兒子向他道謝了五遍,其他隊員也紛紛紛向他道 謝。其中一個男孩說:「不管我們成敗,你也疼愛我們,這感覺真棒啊!」正道出了作者這行動的用意。
 
  還有其他的例子,都很叫人發人深省,特別是為人父母的,真覺得要靠着主耶穌得能力和恩典好好學習天父的典範。


相關文章:
當好爸爸的挑戰(1)
當好爸爸的挑戰(2)
書籍介紹:《模範爸爸So Easy》

2009年10月8日星期四

當好爸爸的挑戰(2)

  The Father Connection一書第二章是「與爸爸結連」,這章題正道出全書的主要重點。

  作者麥道衛說出他年輕時已想要成為好爸爸,並心目中已有好爸爸應該是怎樣的。可惜,他自己的爸爸是壞榜樣,所以就尋找一個好爸爸的榜樣來學習和仿傚。

  結果,他從好友及岳父身上找到這樣的模範。他嘗試從他們身上來學習怎樣做好爸爸。

  後來,他領悟到原來聖經中所說的神,才是最完美的典範。祂是基督徒在天上的父親,聖經所啟示關乎祂一切的屬性,就是好爸爸的模範。只要我們與天父有好的結連,並且我們與兒女有緊密的結連,就能使爸爸、兒女和全家人都被建立,走上光明的道路。

  作者個人的體驗,對做爸爸的我實在是很好的參照,一方面從好的榜樣來學習,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從聖經來向天父學習。

相關文章:
當好爸爸的挑戰(1)
當好爸爸的挑戰(3)
書籍介紹:《模範爸爸So Easy》

2009年10月7日星期三

為甚麼夫妻稱呼對方為爸爸媽媽?

  前幾天跟八歲多的大女兒聊天,她問我說,為甚麼教會中有姨姨稱呼她的丈夫為爸爸。

  這個現象其實並非罕見,我自己也聽過好些人是稱呼配偶為爸爸或媽媽,心中覺得奇怪,然後覺得可惜。

   在我還未結婚之時,知道這種情況,心裏就有一個提醒,日後結婚,為人父母時,仍要以名字稱呼妻子,也期望妻子以我的名字稱呼自己。因為在家庭中,我們的身分不但是父母,也是夫妻。若有了孩子後,就以孩子為中心,忽略了夫妻的身分,我覺得是很可惜,也很可悲的。夫妻本應是家庭中核心的關係,這是聖經所教導我們的。

  因此,到了現在家中有三個孩子,我們夫妻二人仍以名字稱呼對方。對着子女說話時,就在他們面前稱呼對方為爸爸、媽媽,這是例外。

  當然,人家是以爸爸媽媽稱呼配偶,是有他們背後的原因,多是習慣了以子女的角度來稱呼對方。但久而久之,當子女已經成人,旁人聽見這樣的稱呼,會感覺怪怪的,不認識的人更會惹起誤會:怎麼會有看來年紀相若的爸爸媽媽?

2009年10月6日星期二

當好爸爸的挑戰(1)

  再拿起The Father Connection一書來讀(即《模範爸爸So Easy》,但本人很不喜歡中文的書名,所以寧可用英文原名,意思是「與父親連結」),發現裏面有很多精采內容,值得跟大家分享。

  「為人父母是世上最可怕的差事,而且你無法透過進修課程成為合格的父母,你只能邊學邊做,從嘗試及犯錯中求改進--但肯定犯錯的時候比較多!事實上,大多數的父母要待兒女都成為父母時,自己才掌握到為人父母之道。」

  作者麥道衛指出現今我們和兒女所身處的世界,令我們的家庭及子女受到威脅,我們的文化拒絕承認聖經真理,嘲笑聖經教導和道德規範,卻美化聖經所定罪的思想和行為。他列舉了一些統計數字,顯示現時美國青少年的種種問題,同時也列出另外一些統計數據,發現父親對兒女的重大影響,父親和子女的連結緊密與疏離,大大影響子女的成長。無論子女是信徒或不是信徒,父親和子女間的連結對孩子的健康、身心發展及快樂程度,起了重要而決定性的影響。

  他也提到一個令作父親嚮往的實例,他有一個好友,是疼愛又關心兒女的好爸爸,盡心盡力教養五名子女。兒子在結婚時,竟然選了老爸作伴郎!顯示他在兒子心目中的地位。

相關網誌:
書籍介紹:《模範爸爸So Easy》

2009年10月5日星期一

書籍介紹:《模範爸爸So Easy》


  當了爸爸快九年,許多事情仍在學習中。有一本書對我很有幫助和啟發的,那就是由麥道衛(Josh McDowell)所著的《模範爸爸So Easy》(The Father Connection),由福音證主協會於2002年出版。最近我想把這書再讀一遍,盼望看得深入一點。

  本書的英文原名The Father Connection是很好的書名,意思是「與父親的連結」,讓兒女與父親建立緊密的連結,中文書名卻譯不出其中的精髓。

  其實,我早已在書室或書展中知道有這本書,但中文書名譯得太「新潮」,使我覺到有點反感。作者是麥道衛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專門寫基督教護教學的有名作家,《鐵證待判》就是他的名著,但就從來沒有聽過說他在家庭方面的事也有心得。

  因着這種成見,我對這書沒有多少興趣。

  後來,在書展中或在書室中(我記不清),我放下成見,翻看一下這本書,才發覺這是一本好書,就買回家看。

  原來作者麥道衛從未嘗過父愛,在還沒有信耶穌之時,曾痛恨他的爸爸,因他爸爸酗酒成性,並常虐打他母親。當他信了耶穌後,才靠着神的恩典與爸爸和好,甚至幫助爸爸在晚年相信耶穌,接受救恩。

  當作者初為人父之時,就發覺自己沒有準備好作個好父親。

  因此他就從別人身上學習,包括從他所認識的人,和閱讀書籍,更重要的,是從聖經中查考有關我們天上的父親,祂是我們模範的父親。他查考天父是怎樣對待祂的兒女,就學習這樣來對待自己的兒女。

  全書分作十三章:

1.在艱難的日子裏當爸爸

2.與爸爸連結

3.爸爸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4.純潔的爸爸

5.誠實無偽的爸爸

6.可信可靠的爸爸

7.安慰及支持孩子的爸爸

8.成為兒女的避難所

9.做兒女的朋友

10.管教兒女的爸爸

11.爸爸與寬恕

12.爸爸與尊重

13.合神心意的爸爸

相關文章:
當好爸爸的挑戰(1)
當好爸爸的挑戰(2)
當好爸爸的挑戰(3)
當好爸爸的挑戰(4)

  

2009年10月4日星期日

中秋節小孩愛玩螢光棒

  昨天是中秋節,成年團契仍有聚會,是自由交通,出席人數不多,差不多每一個出席者都有分享。

  聚會後,我們帶著三個小孩到附近的公園去玩花燈和螢光棒。我們到達的時候是晚上七時多,小孩子尚不多,可能很多人還沒有吃完晚飯。

  我們一起走到遊樂場去,還以為兩歲多的小兒子會很喜愛玩火燈,沒想到他竟然只顧玩滑梯,玩了幾十次,卻對花燈沒有興趣。

  有一對小女孩走近來,要跟我們兩個女兒一起玩。原來,她們住得很近,她們說是父母帶到公園來,但我們卻不見她們父母跟着她們。後來觀察到她們的父母果然就坐在附近的長椅上,並且那兩個小女孩也有自己的花燈,然而,她們卻要來跟我們的大女兒玩,想一起玩螢光棒。大女兒也很大方,願意與她們一起共享螢光棒。

  環觀公園中,看見大多數小孩子都很喜歡玩螢光棒。看來,螢光棒已越來越成為孩子們喜愛的中秋節玩意。

  由於今天早上要一早參加教會聚會,所以我們八時多便離開公園,回家去了。

  螢光棒可以持續發光幾個小時,回到家中,大女兒仍然捨不得手中的螢光奉。最後,我們准許她把螢光棒掛在床架上,如以下照片所示:



  當房間的燈關了,螢光棒就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大女兒就這樣望着這些螢光棒入睡了。不知道她會否做了一個「螢光夢」?



相關網誌:
小孩愛中秋

2009年10月3日星期六

Combi 嬰兒車的夾手指陷阱


  小兒子在八月底在坐Combi這款嬰兒車時,無意中把手指放在圖中的虛位中(紅色箭咀所示),手指被夾著。

   由於他坐著的重量把手指夾得更緊,自己無法拔出來,所以放聲大哭。我當時立刻把他抱起來安慰他,他嚷著要媽媽,我就把他遞給妻子,她也要抱一會兒,小兒 子才稍為安靜。我們後來帶他看急診,經過檢驗後,知道他手指骨頭沒事,才放下心。

  自此,小兒子就不敢再坐這個嬰兒車,所以我們就讓他坐家中另一個嬰兒車。

  大女兒和二女兒小時候從來未遇過這種情況,所以我們沒有留意嬰兒車這方面的陷阱。如果大家有用這樣設計的嬰兒車,就要小心留意了。

2009年10月2日星期五

Amazing Grace 奇異恩典(由海莉Hayley Westernra唱)

 在小兒子睡覺前,我們常常唱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這首詩歌,所以他已很熟悉。最近在YouTube找到了這個短片,是由海莉(Hayley Westernra)演繹這首歌,唱得很好,小兒子聽得非常留心:




相關文章:睡前唱詩歌

2009年10月1日星期四

大女兒手臂「青枝骨折」(2)

  上星期六大清早到診所去輪候,替大女兒取一個籌,準備晚上帶她去再看中醫(那位醫師要到晚上六時才在那裏診症,並且星期天休息,所以我們想女兒在星期六也看一次),我拿了第一號籌,。

  下午我們全家到教會聚會的地方,參加成年團契聚會,到了時候,我便要帶女兒中途離開,準備前往距離不遠的診所。快要離開時,有一位西醫的弟兄詢問女兒的情況,他說骨折若接受西醫診治會比較好,可以直接往急症室求診。

  本來想當晚看完中醫後,才作決定。但一邊走一邊考慮,還是不想拖延,我們決定接受那位弟兄的意見,立刻把女兒帶到附近醫院的急症室求診,並且有心理準備可能要等好幾個鐘。

  我替女兒在辦理登記手續,在登記處那裏看見有一個牌子寫著要等候三個半小時。登記後,要接受分流的安排(由醫護人員判斷緊急程度,而決定輪候的次序),結果沒有斷為最緊急。

  但很感恩,在大堂坐了沒多久,就聽見職員呼叫女兒的姓名,去見醫生。醫生稍為詢問骨折的成因,便安排女兒照X光。照了X光後,再到大堂等候。

  那時,妻子趕來,把上星期五照的X光片帶了來。坐了一會兒,又再聽見叫喚女兒的姓名,我再帶女兒進去見醫生。醫生看過兩張X光片,建議女兒留院,讓駐院的骨科醫生診治。女兒初時臉露難色,我承諾會陪伴她,她才勉強願意。我有心理準備,可能要整個晚上在醫院陪伴女兒。妻子先行離去,要照顧另外兩個孩子。我留下陪伴大女兒。

  到了兒童病房,由於骨科醫生仍在忙碌中,要稍為等候。在等候的過程中,女兒吃了病房提供的晚間茶點:半件三文治和一杯牛奶。八時半左右,骨科醫生來了,他說不用做手術,但要替女兒骨折的手臂打石膏,而當晚可以申請回家「度假」,第二天一早回醫院。

  然後,有另一位醫療人員來,替女兒左手打石膏。他先行在沒有注射麻醉藥的情況下,把她的左手前臂用力拉直,女兒喊著痛,我握著她的右手安慰她。完成這個步驟,他才替她打石膏。我在三十多年前,左手前臂也曾跌斷骨,打過石膏,因此以為是用同樣的方式。原來如今的方式和材料已跟那時大大不同了,簡單很多。

  石膏打好了,再要去照一次X光,然後回到病房。等了一會兒,骨科醫生看過X光片,認為沒問題,再辦了一些手續,女兒就離院回家「度假」。

相關網誌:
大女兒手臂「青枝骨折」
 

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小孩愛中秋

  過幾天就是中秋節了,兩個女兒都愛玩花燈和螢光棒,也愛吃月餅。

  星期天給她們買了兩筒螢光棒,並讓她們一人拿著一筒,她們喜孜孜地拿著。

  回到家中,她們嚷著要玩螢光棒,我說:「現在把螢光棒玩了,中秋節就沒有了。」她們想了一想,才不堅持要玩。

  到了晚上,當小兒子睡了,我們還有點時間,就讓她們在家中玩花燈。

  她們可開心極了,把花燈拿出來。

  我把燈都關了,家中黑黑的,她們就很開心地玩起來。


  看來,到了中秋節,她們和弟弟一起,到公園玩花燈和螢光棒,必定樂透了。

2009年9月29日星期二

幼兒識字

  當我們只有一個孩子時,有許多事情都是在摸索,上網、看書是一個好途徑,參考人家的經驗。

   有一次在網上看到一本書,分享作父母的怎樣教導幼兒識字。看到內容介紹及推薦文章,知道作者在書中說到幼兒其實不要等到上學才學習識字,可以有方法規律 地教導他們學習,每天學一些,累積下來,孩子就能識得很多中文字,這個對他們有很大幫助。特別是若移居外國,或是孩子在國際學校唸書,學校基本上沒有教中 文,這樣由父母教導的方法,更是合用,並且越早實行越好,否則當孩子長大一點,他們對學習中文就感覺得困難和抗拒。

  即使居住地區的學校有中文課,作者說幼兒如果能在小學之前能識得多一點中文字,對他們上學時,也不會那麼吃力,不用把時間太花在識字上面,而是真能吸收知識。

   我把這本書買了下來,很同意作者的理念,她也自己親身實行所提倡的方法,也很見果效。因此在大女兒還在唸幼稚園時,由於妻子忙於照顧大女兒和二女兒,未 能按照書中所提的方法去行,但卻漸漸開始與大女兒一同直接讀中文和合本聖經,讀的時候也教導她識字。當她認得一些字時,第二次讀到那些字就很開心,結果, 識字也成了她讀聖經的推動力。

  後來,漸漸顯出功效,大女兒開始自己看書。在讀第二年幼稚園的時候,她是讀全日班,老師在吃午飯的時候,她想可以專心吃飯,就叫我們的女兒講故事給其他同學聽,因為只有我們的女兒能識得那麼多中文字,變成了幼稚園的「小老師」。

  二女兒讀幼稚園的時候,妻子開始自製一些中英文識字卡來教導她,漸漸也看見果效。最近也開始用這些識字卡來教導小兒子。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陪伴孩子讀聖經故事


  前天帶兩個女兒到一間基督教書室,過往也曾帶她們到那裏去看書。那地方很寬敞,有沙發給人坐,慢慢閱讀書籍,是很好的地方。

  女兒自己各自找一些圖書來看,我們坐在同一個沙發,各自看書。二女兒拿了這本圖畫聖經故事《魚腹中的使者》,我們家中那本已破爛了,而剛好那間書室進行搬遷大減價,全部書籍和其他貨品有八折優惠,所以我也拿了一本完好的。當我們看完書後,便拿這本書去付款。

  在大女兒還小的時候,我們把這一系列圖畫聖經故事都買回家,是由香港聖經公會出版的,圖畫畫得很生動。我們每天晚上都給她講這些聖經故事,她很喜歡聽。

   我們講的時候,發現書中的文字跟聖經的事實不大一致,所以初時會拿著聖經來對照,有不一致的地方,我們會依照聖經的本文去講給女兒聽,而不是跟書中的文 字。

  此外,書中有些圖畫所畫的景象也未必跟聖經本文所記載的一致,所以我們講的時候,也提醒女兒說,聖經所說不一定是這樣,是畫的人想像出來的。

  儘管有這些 缺點,但我們還是很樂意使用這套書。如今,我們也用這套書來跟小兒子講聖經故事,他也很喜歡聽。

  當兩個女兒長大一點,我們就與她們一同直接讀中文和合本聖經,盼望她們能從小認識聖經,在心中種下這些不能壞的種子,有一天能結出果實來。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三章十六節)

2009年9月27日星期日

孩子開學一個月的感受

  開學快一個月了,在剛才的家庭聚會中,我們請唸小三的大女兒和小一的二女兒分享一下開學以來的值得感恩事情和不開心的事情。

  唸小一的二女兒說感恩的是可以在課室裏的圖書櫃借閱圖書回家,能夠自由選擇自己愛看的書籍,她感到很開心。

  二女兒也說很喜歡聖經課,負責教他們的是學校的副校長,安排一個星期唱詩歌,另一個星期則玩遊戲。二女兒說這個星期會玩遊戲,說的時候臉露期待的表情。另外,她也說喜歡上英語課,今年開始學校採用新的教材,一年級著重學習和掌握英文發音,所以基本上沒有太多家課。上課時,老師帶著一個毛公仔來教他們發音,她很喜歡那個毛公仔。

  我們為著她能夠這麼快適應小一的生活很感恩。一方面她是跟姐姐唸同一間小學,另一方面幼稚園的一個同學也進了這間小學,並且被編排在同一班。此外,由於在大女兒過去兩年裏,我們有機會帶同二女兒到學校參觀和參加一些活動,所以她對學校環境並不陌生。還有是大女兒有兩個老師也認得她,她也認得她們,所以這也是使她能容易適應的原因。感謝主耶穌。

  二女兒也說了一件不開心的事情,我們鼓勵她為這件事情禱告,求主耶穌來管理。

2009年9月26日星期六

大女兒手臂「青枝骨折」


  星期三吃晚飯時,知道八歲多的大女兒左手前臂疼痛,她說在學校上體育課時,跟同學跑步時跌了一跤,手腕疼痛。第二天妻子帶她去看中醫,醫師說她已骨折,並說了「青枝骨折」這個名詞。

  我們從來未聽過這個名詞,便在網上搜尋「青枝骨折」,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

  原來,大約十歲以下的兒童,骨頭中的有機成分比較多,所以骨折時,通常好像青樹枝那樣不會折斷分開,而是仍然連着,故以「青枝骨折」來稱呼這種骨折情形。

  我告訴大女兒,我小的時候,右手在一次跌一跤時曾脫臼,是看中醫;另一次頗皮的動作叫左手骨折,則要住醫院幾天,手臂要打石膏。

  這幾天大女兒的活動不大方便,連一些日常生活的簡單動作,也要媽媽幫助,例如:洗頭髮、洗澡等,她也要我替她紥馬尾辮子。

  二女兒剛讀小學一年級,各方面均要適應,做家課也要多關心和幫助。加上大女兒這樣要貼身服侍,小兒子也是要多方照顧,所以雖然岳母像平常一樣也會一星期有幾天來幫忙,妻子仍忙得不可開交,我自然也要多配合,一起分擔。

  感恩的是大女兒骨折的不是右手,否則連做家課也困難。

  現在她的左手有固定的東西,也有敷了中藥,包紮起來。醫師說她要接受三個星期的治療。

  本來我在10月1日要出門幾天,後來因某個原因而不能成行,所以能留在香港,可以多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10月1日至5日兩個女兒放假,本來計劃安排一些活動,現在也因大女兒的緣故而要有所調整,她只能進行一些較靜態的活動。

相關文章:
大女兒手臂「青枝骨折」(2)
大女兒手臂「青枝骨折」(3)

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

報讀小學(2)

  明天開始許多家長就要為子女作出重大的決定,在政府及津貼小學「自行分配學位」這階段,把申請表交往心儀的小學。可能到如今,不少家長仍未作最後決定,仍 在左思右想,深恐自己作錯決定。三年前,我們也是面對同樣的處境,所以很能體會要替子女報讀小學的父母那種患得患失的心情。

   那時,經過多番了解和考慮,我們已有傾向,想替大女兒報讀一間不在我們所屬校區的小學,就是大女兒所讀的幼稚園安排家長參觀的那一間小學。我們認為那一 間小學的辦學團體是一個純正信仰的基督教團體,參觀時給我們的印象,以及當時的提問和之後的打聽,覺得那間小學給很有家庭的感覺。雖然校舍不是「千禧校 舍」,這種硬件及不上軟件重要,就是校長及教職員,他們給我們的感覺是對待學生尤如自己的子侄,強調「一個也不能少」,要用愛心來教導學生。按我們所知,他 們給予學生很多學習和發揮才能的機會,例如在他們的校園電視台,學生可以參與製作過程很多不同的環節,又在我們參觀時,校方給高年級的學生擔任大使。另 外,同一個辦學團體也有一間很好的中學,雖然不是「一條龍」的直屬關係,但聽說會優先考慮給這小學的畢業生面試的機會。我們幾乎已決定了在「自行分配學 位」這階段,報讀這間小學,也深信必定取錄大女兒,因為這階段報讀這間小學的人數應該不多。

   至於大女兒現今就讀的小學,雖然是在我們 所屬的校區,也是很受歡迎的一間基督教小學,辦學團體也是信仰純正的,但我們曾決定不考慮報讀。原因是聽過所認識的家長一些負面的意見,他有兩個孩子在這 間學校就讀,並計劃轉校。後來,我們覺得那位家長的意見未必代表全部情況,可能是他的孩子所碰到的特殊遭遇。因此,我們再花時間多了解這學校,向其他家長 打聽,也在網上尋找有關資料。我記得在一次小一升學講座中,有一位講者說校長對於一間學校是很重要的,所以應從各方面去了解校長。所以,我們在網上搜尋這 間 學校的校長之背景,發現她是在港島某個教會中聚會,並且是擔任頗重要的服事。我們認為一個校長能在教會中擔任服事,對校長本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平衡。找到這 一個事實,使我們對這學校的印象加了分。另外,也知道這學校採用活動教學,畢業生派位成績不錯,學校的資源也較好。

  我們再考慮到大 女 兒在幼稚園時的表現,她主動學習,甚至表示很愛做功課。兩間學校相比,她若能入讀第二間,可能會激發她做得更好。但照我們所知,報讀這間小學的人數非常 多,競爭很大。而我們對第一間小學仍很有好感,不知道怎樣該怎樣選。經過禱告和再三考慮,我們決定在第一階段報讀第二間小學,我們認為入讀的百分比是沒有 意思的,在神來看,祂要讓大女兒入讀這小學,就必定可以,那就是百分之百;若祂的意思不是要她入讀,就是百分之零。因此,我們把決定權交給神。如果第一輪 不取錄,我們決定在第二階段的甲部仍選第二間學校為首選,第一間學校為次選。我們兩間小學都能接受,現在讓神來作最終決定。

  因此,我們就存着這樣交託的心遞交申請表。

  到了第一階段放榜的那日,我們得知大女兒取錄了,是有點詑異,因為好像很順利,但也很清楚這是神的心意。結果,我們不用經歷第二階段乙部繁複的學校選取次序,不用為女兒製作「個人檔案」,不用「叩門」,所以也未能跟大家分享這方面的經驗。

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報讀小學(1)

  2010年學年的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這個星期五就開始交表了。相信很多為人父母者現在都為此勞心勞力、緊張、煩惱。我們也是過來人,三年前,為了 大女兒報讀小學,也是如此。後來在第一階段的自行分配學位,就成功了,一切順利得叫人難以置信(too good to be true)。回想起來,實在向主耶穌滿心感恩。

  在還是單身時,聽見為人父母怎樣為兒女報讀小學而承受壓力,上了小學後又要怎樣替他們操心功課等各方面的事情,這些事情真的叫人感到害怕。結了婚、生了孩子後,就無可避免地邁向這個階段,始終要面對。我們為人父母,總要盡責任,替兒女着想,盼望他們能入讀一間適合他們的學校,讓他們靈、魂、身體都得被建立。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等到大女兒讀幼稚園低班(K2)時,才開始花時間了解政府及津貼小學的小一派位機制,以及搜集學校的資料。除了閱讀幼稚園派來的有關表格和資訊以外,我們也隨着園方安排,參觀一間小學。此外,也參加了一些講座,一次是大型的,在香港大會堂進行,另一次是較小型的,由居住地區的社區組織舉辦的。我們發現來聽講座的家長,他們的子女有的還未讀幼稚園,我們很佩服他們這樣有計劃和遠見(不過他們聽的資訊未必適用於他們的子女,因為屆時有可能變動,例如校區的劃分)。

  好不容易,我們才弄清楚小一派位的機制。原來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大約在九月底的「自行分配學位」,家長可以替子女向選報一間心儀的小學,地區不限。這一階段是計分的,有些因素得分會較高,例如:第一名子女、與辦學團體相同信仰、父母在報讀的學校任職、父母是學校的舊生……等。而學校會預留一些學位給當時就讀的學生之弟妹(按教育當局的規定,這種情況下學校必定會收讀),餘下學位的某個百分比,就是在這階段分配給報讀的兒童。若報讀人數超過學位數目,並且同分數的很多,則會在教育當局的人員監察下攪珠決定。

  第二階段是中央統一派位,就是經第一階段自行分配學位後,把餘下的學位用來統一派位,不再用計分的方法,而是用電腦程序分配,並且除了甲部以外,乙部所選學校全部都是在居住地區所屬的校區(這也是為甚麼有些家長為了想子女獲派讀心儀的學校而搬家)。

  跟報讀幼稚園一樣,我們替兒女選擇學校,優先考慮的是其信仰背景,盼望學校是由信仰純正的基督教團體開辦,不希望太着重外在禮儀,與天主教合一的宗派就更不用說了,天主教或其他宗教的當然不在考慮之列,我們寧可選沒有信仰背景的學校,也不選異端或異教的學校,以免兒女受影響,在信仰上引起混亂。然後才考慮其他因素,如校風、校長、教師、教學方式、功課量、成績、活動、校舍等。當然,與居所的距離也是重要考慮,相信作為父母的,都不想子女每天會花太長時間在交通上。

  除了閱讀有關資訊和聽講座以外,我們也在互聯網搜尋有關資料(如:「親子王國」http://www.baby-kingdom.com/)。此外,也詢問一些作為過來人的家長,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心得。有的家長是我們認識的,有的是我們不認識的。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資料「照單全收」,必須自己分析,也要了解自己子女的特點,把這件事放在禱告中,衡量一下哪一間學校最適合自己的兒女。

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報讀幼稚園(2)

  當年我們想替女兒報讀一間所有教師都是基督徒的基督教幼稚園,卻發現在所住的地區竟然連一間也沒有。惟有繼續打聽和詢問,發現在其他地區有少數幼稚園符合我們這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最近的那一間幼稚園由於收的學生多數是在區內的,所以當時沒保姆車在我們所住的那一區接送。我們家附近有巴士直達那間幼稚園所座落的公共屋邨,車程要二十分鐘,若要自己接送,送返校來回約一小時,接放學來回也要一小時。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因素,所要付的代價。(當大女兒讀K3,小女兒讀K1時,由於居住在我們那一區之學生多了,保姆車也來這一區,所以在那一年開始,讓她們由保姆車接送。)

  我們不期望兒女要讀甚麼名校,最盼望的是他們能從小多認識聖經,把救恩和信仰的種子栽在幼小的心田中,能夠有一天開花結果。至於學校其他方面,我們的期望不大苛求,不想孩子功課壓力太大,以致失去學習的興趣,我們希望學校能培養孩子愛學習。當我們參加這間幼稚園的簡介會,校長強調學校盼望以聖經原則來教導小朋友(這是最吸引我們的),至於知識的教學側重使用「蒙特梭利」教學法,是由西方引入的一種教學法。據知不但教師是基督徒,其他職工也是基督徒。

  後來,我們還知道一些我們認為很好的地方。最後,經過再三考慮和禱告,我們決定讓大女兒入讀這間幼稚園。的確,我們發現教師很有愛心。

  當然,沒有一間幼稚園是完美的,後來發現其中也有問題。我們為著一些信仰原則的事比較著緊,其他方面的事情則比較寬鬆。我們積極向校方反映意見,校方也會很願意聆聽,接受我們的意見,作出在某程度的改進。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總體來說,大女兒和二女兒(二女兒今年七月剛畢業)在這間幼稚園過了很愉快的幾年,在信仰和德、智、體、群、美,幾方面都打下好基礎。

  小兒子明年也要入學了,我們已決定替他報讀這間幼稚園。

  這幾年來,有一些我們認識的基督徒父母,也願意把小孩交託給這間幼稚園。當然也有其他基督徒父母有不同意見,例如:認為這間幼稚園學術程度不夠,又或者覺得太多新移民背景的學生,而這些都不是我們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把自己的看法和經驗分享出來,給大家參考。    

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報讀幼稚園(1)

  九月除了是孩子開學的月份,也是為孩子報讀學校的時候。

  在還是單身的時候,聽聞為人父母的怎樣為孩子報讀學校勞心勞力,甚至說孩子一出生就要為他們報讀受歡迎的幼稚園,又要面試,報讀小學也要經過很多關,聽起來真可怕,父母和孩子所受的壓力非常大。

  我們在一九九九年底結婚,婚後四個多月,妻子便證實有孕。到了第二年一月就生下第一個孩子。對於孩子入讀哪一間幼稚園,我們也有打聽和留意,但未至於緊張至一出生便用出生證明書去排隊報讀那些受歡迎的幼稚園。

  我們盼望兒女能從小多認識聖經,在信耶穌的事上被建立,所以希望選一間信仰純正的基督教幼稚園。我們本以為所有基督教幼稚園的教師都是基督徒,但後來當我們參觀並詢問,才知道大部份基督教幼稚園都不是如此。我們都覺得驚訝,因為幼稚園教師會向小孩子講聖經、帶祈禱,若由一個還未信耶穌的教師來負責,好像不大合宜,也不合聖經的教訓,因為那並不是出自內心,不是出於生命的。我們也擔心,未信耶穌(或有其他信仰)的教師在講聖經故事時,若加了一句:「這些都是神話故事,未必是真的」,那對學生的影響可不容低估。

  因此,我們按著附近地區基督教幼稚園的聯絡資料,致電詢問。出來的結果是,在我們所居住的地區竟然連一間符合我們這方面條件的也沒有!

2009年9月15日星期二

睡前唱詩歌

  小兒子兩歲半了,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他睡覺前唱詩歌或兒歌給他聽,包括《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如鹿渴慕清涼的溪水》(As the Deer),中英文版本都會唱。

  沒有想到,這樣的作法日子有功。前幾個月,我們偶爾唱這兩首詩歌時,小兒竟然開口一起唱,音準很好,並且已背誦了全部歌詞!雖然他咬字不太清楚,但我們基本上聽得到。心裏實在覺得有點驚訝。

  小孩子就這樣從小聽進去,雖然起初他們還不懂說話,但已接收在記憶中。到了他們發展到能牙牙學語,稍為咬字清楚時,就發現他們把記憶中的字音發出來,一字不漏!

  最近在他睡覺前,我們問他要唱甚麼詩歌,發覺他選來選去都是最熟的那三首。因此,我們開始教他唱一些新的詩歌,讓他能把更多詩歌記在心中,有一天這些詩歌能幫助他認識主耶穌和祂的救恩。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時,我蒙恩惠,真是何等寶貴。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at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my fears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e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相關文章:

2009年9月14日星期一

兒童頭部跌撞的處理

  昨晚得知一對夫婦的兒子跌到後腦,之後有嘔吐,立刻送往急症室。

  感謝主耶穌,今早得知他頭部無大礙。

  原來,頭部劇烈碰撞後若有嘔吐跡象,是危險信號,必須立刻求診。

  七年前,大女兒(當時她一歲多,二女兒尚未出生)也曾有類似遭遇,在同一天跌了兩次,一次前額、一次後腦,雖然表面看她沒有甚麼,但為了安心之故,當晚帶她去附近的急症室檢查,醫生說要觀察幾個小時。我們當時住在附近,所以向醫生說回家觀察。到了第二天半夜,女兒嘔吐,我們立刻再把她帶往急症室,再由那裏轉往另一間規模較大並有腦科的醫院留院觀察和檢查。當時由太太陪伴,女兒不肯睡在醫院的嬰兒床,要由坐在椅子的媽媽抱著睡,太太身心俱疲。住了兩晚後,醫生認為沒有大礙,便出院。

  感謝主耶穌,到如今,大女兒看來沒有甚麼後遺症。

2009年9月12日星期六

執拾家居

  今天下午有一小組人來訪,所以這兩天多花時間執拾家居。

  初結婚時,家中已有很多東西,書櫃也有好幾個。自從大女兒出生後,家中物品越來越多。如今家中有三個孩子,衣服、玩具、書本、雜物更多到不得了。平日生活忙碌,執拾的時間不多,也缺乏有效的執拾方法,結果常常碰到要找東西卻找不到。

  真想知道執拾家居的方法,特別是家中孩子還小的時候,如何把家居執拾得整齊有序。工商業中有「五常法」,來使工作地方保持整齊有序,不知道怎樣應用於家居。

相關文章:
錄音帶的處理

2009年9月9日星期三

大都會中的乳牛場



  想不到,像香港這樣的大都會也有乳牛場。

  前星期想在暑假快要結束之前,帶孩子參加本地旅遊團。上網找資料,才發現香港有養乳牛的牧場:「牛牛樂園」。但可惜,由於報名人數少,無法成團,所以最終相約另外兩個家庭去自行參觀。

  8月30日早上信息聚會完了後,知道下了一場雨,甚至有雷暴警告,看來可能下午無法如期去乳牛場。但感謝主,接著的主日學完了後,天色漸清。下午如期出發。

  雖然路途遙遠,要坐兩程巴士,車程和等車的時間超一個半小時,但當我們到達時,找到乳牛場的指示牌,這些漫長車程的勞累都忘記了,大人和孩子們都帶著期望的心情走往牛場。

  那裏沒有甚麼機動遊戲,沒有甚麼卡通人物,只有很簡單的節目:試飲新鮮的牛奶、近距離觀看乳牛、買牧草來餵乳牛、認識泵牛奶的器具、隨意在牧場裏拍照等,但這已足夠叫我們這些城巿生活的人滿足了,孩子們更是樂透了。除了有樂趣以外,對小孩子也有教育意義。

如何選擇課外學習材料?

  前晚看到兩個女兒在學校收到的通告及宣傳課外學習材料的單張,真是眼花撩亂,甚麼活動、網上練習、益智刊物、報紙訂閱等一大堆。

  當大女兒一年級時,我們也遇過這種情況,試過訂這份刊物,訂那個網上練習。結果發覺有些所謂不能在外面購買,只經學校訂閱的東西,其質素麻麻(強差人意),宣傳單張上把 「贈品」作為推銷重點,彷彿「贈品」變成主角,刊物是附送的,可能機構也自知刊物內容不夠好,於是把贈品當作宣傳重點。此外,太多網上練習,女兒根本沒有時間去做,效用也成疑。所以到了她讀二年級時,我們便汲取了經驗,考慮得審慎一些。真的要很小心選擇,沒有必要訂太多。

  接到太多這些單張,真的吃不消,要花時間看,又要考慮清楚,女兒有時候說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也不明白學校是以甚麼準則去接納這些推銷單張,學校的角色是甚麼?不知道學校能否參考電訊管理局那樣讓巿民有權拒絕接收一些傳真或電話廣告,讓家長填寫一些類似「拒絕接收宣傳單張」的回條,裏面可指明哪些單張不接受,這樣可 能會有助環保,減少浪費紙張和家長的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