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親人見到我們兩歲多的小兒子時,仍常用一些嬰兒用語來跟他說話,例如用「臭臭」來代表大便,「波波」來代表球,「飯飯」來代表飯等。我和妻子一聽見這些嬰兒用語,就告訴他們,毋須跟小兒子以這樣的用語來說話(事實上他聽不懂「臭臭」是甚麼意思),因為他從小就聽我們用平常的用語來跟他說話,除了用「奶奶」來代表「奶」。
我們尚未為人父母的時候,也曾這樣跟一些嬰孩說話。初為父母之時,我們很早便從育嬰雜誌得知,原來最好不要用嬰兒用語來說話,反而應該用大人平日的用語。原因是用嬰兒用語來溝通,會限制嬰兒的語言發展,包括詞彙記憶、理解、表達等,還有就是當嬰孩長大後,他們要從新適應和學習大人的用語。
所以,我們的三個小孩幾乎自出生便聽我們用平常的用語來說話。到他們大一點的時候,便沒有適應的問題了。並且他們說起話來,給人的感覺比較成熟,因為他們不會用嬰兒用語來說話。
我們卻發覺連幼稚園和主日學幼兒班的老師,也常用嬰兒用語跟學生說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