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星期四

除夕倒數

  今天是2009年的除夕。

  大女兒在這一個多星期中,常常向我和妻子說,想我們在除夕帶她到「維港」(維多利亞港)參加倒數活動。 她已不是第一年提出這要求。當然我們沒有答應她的要求。因為人潮太多了(據估計,今晚有幾十萬人在維港),帶着小孩子去,容易失散,再者看完倒數後,人潮 要慢慢散去,相信最早也要凌晨一時多才回到家中。(女兒沒有強求,現在已入睡了。)

  我問女兒為甚麼要在除夕倒數?她不懂得回答,我也答不上,因為我也不知道現今世界各地這種除夕倒數活動的淵源。

  剛才在谷歌(Google)搜尋一下,用中文輸入「除夕倒數」及「除夕倒數淵源」,頭幾頁所列出的網站似乎都沒有相關的資料。

  但用英文輸入"new year eve count down origin",則找到維基百科全書(Wikipedia),有一則New Year's Eve,只是記述近代世界各地倒數活動的情形,沒有講述除外倒數的淵源,但其中也有頗有趣的資料。

   原來在美國有些基督教群體在除夕會舉行「守望之夜」(Watch Night),當晚信徒聚集在一起,有敬拜聚會,經過午夜直至新年。這種守望之夜的意義,在於為着過去一年神所施的恩典而感恩,也為着前面的一年而仰望神 的帶領。這種做法可以追溯自1732年摩爾維亞弟兄會(Moravians)當年在德國的主護村(Herrnhut)所舉行第一次的守望之夜。後來,這個 做法被循道會(Methodist)的創辦人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所採納。

  這個守望之夜於1862年的除夕對於非 裔美國人顯出其獨特的意義,因為美國總統林肯的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在1863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個特別的除夕夜後來被稱為「自由的除夕」(Freedom's Eve)。當時這些為奴的非裔美國人等候元旦之日來臨,能夠得着自由,從奴隸的軛中得解放。

  這個黑奴解放的歷史,使我想到基督徒當有的盼望,是主耶穌的再來,那才是終極的自由。正如使徒保羅所說:

  「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所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
--新約聖經羅馬書第八章18-21節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

聖誕節不是主耶穌降生的日子

  在未信耶穌時,雖然不想聽福音,但卻慶祝聖誕節,每年聖誕節前,都忙於送聖誕卡給同學。信耶穌的初期,我也一樣如此做,並且一直以為十二月二十五日就是主耶穌降生的日期。

  到了一天,我認識到,原來聖誕節是源於異教,是當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定立基督教為國教後,把慶祝太陽神生日的那日改作慶祝主耶穌的降生。聖經從來沒有告訴我們主耶穌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降生(根本沒有說出祂降生的日子)。

  因著這一個認識,改變了我整個觀念和行動。自此,我就不再慶祝聖誕節,不再寄聖誕卡(可用新年卡代替),完全從這個源於異教的節期分別出來。感謝主,我的妻子在這方面也與我同心,她過去聚會的教會也是這樣持守,所以在對子女這方面的教導能夠同心。

  後來,當接觸了更多有關的資料,更確定了我這方面的取向。以下的資料,大家可以參考:

《為甚麼神不使我們知道耶穌降生的日子?》

http://goo.gl/33HMt

《基督徒應否慶祝聖誕節?》

繁體中文:
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article48.htm
簡體中文:
http://www.fishermanofchrist.org/publication/pub_christmas.htm

英文:
http://www.eaec.org/bibleanswers/christmas/christians_and_christmas.htm

2009年12月23日星期三

Facebook新手的體驗

  早在去年,已有朋友邀請我加入Facebook,但我怕太花時間,所以沒有接受邀請。

  到了今年七月,我才正式使用Facebook,本是想跟外國的基督徒交流。

  後來,有另一位朋友知道了我的帳戶,就把我加入為他在Facebook的朋友,我接受了他。

  這麼一接受,我的帳戶就曝光啦,因為我跟他的共同朋友很多,結果在短時間之內,有好幾十位朋友要把我加入成為他們在Facebook的朋友。

  就這樣,開始了使用Facebook的日子。

  一開始,能夠與一些很少聯絡的朋友再連繫起來,很有意思,把自己的家庭照片上載,讓他們看看。
  
  後來,發覺在Facebook上的溝通,好像有點怪怪的。忽然一位朋友打幾個字,根本不曉得是甚麼意思。並且若要深入交談,把內容公開也不方便,因為一發佈,就有好幾十位Facebook朋友都看得到。

  因此,若要深入交談,似乎用電郵或MSN或Skype會更好,當然用電話甚至面對面交談更好。Facebook似乎只能了解一下彼此之間的近況,或用照片來代替文字,讓朋友知道自己到了甚麼地方,度過甚麼特別的日子。這種溝通方式似乎是被動的,如果沒有人給你Like(喜愛),或加Comment(回應),根本如同向空氣發佈,那種感覺是不好受的。另一方面,也不想隨便給人家的發佈Like或加Comment。我還在適應這樣溝通方式。

  在這幾個月以來,我這個Facebook新手掌握多了一些技術。至於裏頭的電子遊戲,我還未敢嘗試,恐怕很花時間。我也收到幾個朋友的請求,要我跟他們玩甚麼遊戲,我也不敢回應。

  此外,我發覺如果各類背景的人(家人、朋友、同事、同學、……)都集中一個Facebook戶口,不知道有些事是否應該公開發佈。

  有時候,在Facebook看見一個朋友發佈一些說話或符號,我根本摸不着頭腦。但對於他的同事或較熟的朋友,似乎就能明白。其實,在我們生活不同圈子中,會有不同相熟程度,彼此之間溝通的方式、內容、深入程度也會不同。若都在同一個戶口來溝通,有時候說了一些話,會叫某些Facebook朋友莫名其妙。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其實最好開不同的Facebook戶口。當然,我們無法開太多戶口,因為沒有時間應付。

  此外,我有少數Facebook朋友是只懂英文的,因此他們看到我多數以中文來發佈,也會叫他們感到莫名其妙。所以有時候,我也會中英對照,但未必常有時間和能力這樣做。

  用了Facebook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跟青少年的距離拉近了,例如跟仍是青少年的外甥和姪兒多了話題,也有Facebook朋友說我很前衛,意思是像我這把年紀的中年人也用Facebook,其實我已經是比人家遲了幾年才用。